第01版:要闻

文化之花满城芳

—— 我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综述

虽已深夜,但位于市城区开州路上的城市书房内,10余名市民依旧沉浸在书香中忘我阅读;市城区黄河路唐宫酒店旁,无人值守的唐小宫公益书屋24小时为市民开放;在市工人文化宫,从一楼大厅书橱选取一本书籍,即可享受阅读的乐趣……在濮阳,行色匆匆中,总会有一处文化空间与你不期而遇。

这一切,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难点问题,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取得一定效果,助推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之花满城芳。

喜新不厌旧——新老公共文化空间相得益彰

6月14日晚,天气酷热无比。市图书馆老馆旁的城市书房内,10余名市民手捧书籍忘情阅读,俨然忘记了酷暑和时间。

此处城市书房,开放于今年年初,是我市建设的一处新型文化空间。书房面积不大,却有藏书5000余册、阅览席位70余个,还配有自助办证借还一体机、智能控制系统、安全门禁等设备,无缝对接市图书馆新馆、老馆及51个分馆,实现通借通还。开业以来,城市书房受到市民的普遍欢迎,平均每天接待读者100余人。

这样的城市书房,我市目前建有2个,今年计划再建2个,它们将成为我市新型文化空间的代表。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型文化空间指采取新(改)建、共建和共享等形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场景,形成更具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式一般包括但不限于城市书房、乡村书房、文化驿站、文博艺术空间、公益文化空间、商圈文化空间、跨界文化空间、村史馆、非遗馆等。近年来,为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不断满足全市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着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目前已在各县区的社区、学校、景区等打造高品质新型文化空间91个。市级层面主要是市图书馆新馆、老馆,以及与各社区联合共建的51个社区图书馆分馆等构成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县、乡级层面主要是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村史馆、非遗馆,以及各类特色鲜明、人文品质为主的新型文化空间。

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为彰显文化空间的文化味儿、历史感,我市还利用中原油田仓库改造成集休闲、阅读、简餐于一体的文化街区——濮阳工业设计创意中心。

在建设新型文化空间的同时,我市没有放弃对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完善和提升。全市现建有公共图书馆7座、文化馆7座、市图书馆分馆51个、博物馆(纪念馆)15座、乡镇(街道)文化站89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919个、乡村文化合作社321家,建成濮阳市文旅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城乡同发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取得长足进步

“村里还有图书馆?”记者近日在濮阳县子岸镇东店当村采访时,看到路标上标注的“图书馆”,感觉相当新鲜。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同铭介绍,该村图书馆已建成三年时间。

记者看到,该村图书馆分为两层,馆内图书分门别类摆放,大致分为科技类、文化类、医药卫生类、文学类等,藏书约5000余册。“没事时就进来看看,挑自己能看懂的看。”村民安进兰说。

陈同铭介绍,东店当村历来重视教育,很多村民宁愿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读书,谁家出了一个大学生,全村人都很羡慕。为了方便孩子学习,也方便村民学习文化知识,村里前些年建起了农家书屋。因为喜爱学习的人多,书屋购买的书籍越来越多,人们提议将农家书屋升级为图书馆,该村图书馆就这样在2021年建起来了。“你到暑假时再来看看,那时候图书馆才热闹呢!周边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这里学习,大学生还现场为孩子辅导作业,热闹得很。”陈同铭自豪地介绍,别看这是村级图书馆,图书的利用率可不低,起到的作用也不小。

东店当村图书馆,只是我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一个缩影。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文化振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濮阳文化底蕴深厚。我市在推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同时,加大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力度,依托乡村文化合作社、乡村文化站等平台,建起了一个个文化驿站、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文化艺术广场、非遗传承中心等。一个个拥有文化记忆的古老村庄,正迎风沐雨,焕发勃勃生机,自身特色日益彰显,承载着外出游子美丽的乡愁和无尽的乡思。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动乡土文化不断繁荣发展,广大乡村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有内涵,广大群众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品位。

(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袁冰洁 岳彩寒 通讯员 贺颜敏

2024-06-18 —— 我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综述 1 1 濮阳日报 c142339.html 1 文化之花满城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