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

政企同发力——社会力量助推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

6月15日正值周末,在位于濮阳县阳光花园小区的濮阳县图书馆阳光花园分馆内,不少孩子正在图书馆内学习、阅读。图书馆里的凉爽和外面的酷热形成鲜明对比,有些孩子表示,在图书馆学习比在家学习要舒服多了。

阳光花园分馆并非由政府部门建设,而是由社会力量打造。这里是长风置业有限公司在阳光花园小区打造的社区图书馆,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小区业主提供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让小区的孩子有阅读学习的地方。后在濮阳县图书馆的推动下,该图书馆积极转型,成为一所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澶州书房”。在原馆藏7000册图书的基础上,濮阳县图书馆为该书房增添了1500册图书,并配置了电脑和自助借还机。优雅的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源,让这里成为不少人沐浴书香的好地方。

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受制于资金、场地限制,单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在此情况下,我市积极引入第三方参与文化空间的运营与管理,切实补齐城乡短板。濮阳县图书馆阳光花园分馆,就是由长风置业有限公司支持建设的多功能群众阅读场馆,通过合作实现了图书统一采编、统一配送、通借通还,真正成了“老百姓身边的图书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范县利用本地瓷板画资源,建成一所集阅读休闲、业务培训、文化展览、学术交流、传统艺术研究、书画直播等各类文化活动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台前县依托其旅游资源,在黄河岸边建成集接待大厅、民宿住宅、沿黄河步道、旅游参观游览区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同时,以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非遗传承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正实现了融合发展。

困难存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还有提升“空间”

市文广旅体局负责人介绍,我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将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纳入濮阳市“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在我市惠民文化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短板,有待进一步深挖细磨。

一是传统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甚至达不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四个区和台前县无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二是空间建设财政投入少,经费不足,制约了各级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三是空间文化品质形象有待提升。目前,由于图书馆分馆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标准化建设不到位,形象标识不够醒目,居民的知晓度、认知度较低。另外,服务项目和内容不够丰富,多数分馆仅限于开展图书借阅、自修学习等常规服务。对活动的宣传散见于各文化场馆的官微、管理员的微信朋友圈等,没有长期固定的专用宣传平台或渠道,活动形式也只是常规的职工读书会、少儿诗歌朗诵、周末读书会,形式较单一、内容缺乏创新,难以持续有效吸引广大居民参与。四是新型文化空间的选址问题亟待统筹。城市书房在前期的选址和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人口密度、布点便利性、服务半径、人文环境、馆舍面积等因素,又要尽可能寻找能免费提供场地、电力网络和部分装修建设的合作方,以便能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这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统一协调工作。

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市在重视丰富新型文化空间的文化服务内涵、优化服务环境和创新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府统筹,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探索社区“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对市图书馆各分馆建设统一形象、统一标识、统一名称,利用濮阳名人效应、传统优秀文化或濮阳地域特色,逐步设立“慕名阅读”类的新空间,引导市民“渴望阅读”,以达到提升城市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阅读效果,让公共文化之花开得更美更艳。

2024-06-18 1 1 濮阳日报 c142351.html 1 (上接第一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