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濮阳日报》为我的写作注入了动力

1999年7月,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范县一所县直高中任教,担任高一某班班主任。工作之余,我喜欢读书和看报。有一天,在读《濮阳日报》时,我忽然发现该报纸开设了《文教专刊》,是专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设置的。我喜欢写作,但是从没投过稿。现在家乡的报纸向全市师生开设了专刊,我暗下决心,要把工作中反映正能量的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写成文章,向《濮阳日报》投稿。

1999年10月的一天,一名妇女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她先自我介绍说是班里李青(化名)同学的母亲,问我是不是班主任,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鼓囊囊的圆形包裹,里三层外三层地拆开,里面是一个苹果。李青母亲说,过中秋节的时候,亲戚给拿了几个苹果,给李青年迈的爷爷奶奶炖了几个,剩下最后一个自己也舍不得吃,担心时间长放坏了,特意给儿子送过来,并再三叮嘱要我亲手给他。我接过苹果,问她从哪里来,怎么来的?她说是步行从一个乡镇走来的。我理了理思路:一个年近六十的母亲,为了给亲爱的儿子送一个苹果,凌晨五点出发,步行4个多小时,到达20公里外儿子就读的学校。

在我的询问下,李青母亲又向我讲述了她的家庭情况和供给李青上学的经历。李青的父母都是农民,他是家里的老小,上面有3个姐姐,为了要个男孩,母亲在40多岁的时候生的他,所以李青一直被父母当成宝贝宠爱着。在当时的年代,她家人口多但壮劳力少,所以经济状况不好。李青的3个姐姐很早就辍学了,家人省吃俭用供着李青上到高中,但李青从小娇生惯养,不能吃苦,也不懂事,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也一直没有起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敏锐地洞察到这是一个典型的育人案例,所以巧妙地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在没有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送走了李青的母亲,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找李青谈了两次话,及时把苹果给了他,转达了伟大的母爱,也转述了母亲对他的担忧和期望。当李青流泪的那一刻,我发现了他目光里的坚毅,及时利用他一息尚存的爱心和孝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成功帮他树立了正确的求学价值观。

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苹果的故事》,并投到《濮阳日报·文教专刊》。1999年11月,文章发表了,学校领导开会时宣读了这篇文章,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还收到几名读者的来信。 《一个苹果的故事》发表后,我受到莫大的鼓励,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又陆续在《濮阳日报》发表了30余篇有关教育教学和教学心得的文章,在教育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003年,我被调到濮阳市直学校工作,教学的同时,仍然笔耕不辍。由于文字功底深厚,2011年我转岗至学校办公室,从事党务文字材料和宣传工作。虽然兼职学校行政工作,但我从未离开过一线教学,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我是一名教师,我的职业是教书育人。

可以说,我的成长和成绩的取得,都和我在《濮阳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息息相关。它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并使我将写作变成了一种习惯,多年来一直坚持,丰富充实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从教25年来,我在各级各类报纸刊物上发表了140余篇文章,这些文章的点滴记录,传达了我的教育理念,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教育方面的正能量。现在,我想以一名老教师的身份由衷地说一句:“《濮阳日报》,您为我的写作注入了动力,谢谢您!”

孟全景

2024-07-02 1 1 濮阳日报 c143096.html 1 《濮阳日报》为我的写作注入了动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