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专辑承载一段记忆,一份报纸见证时代变迁。报纸里有大城市的命运,也记录着个体的成长轨迹。凭借着“小文章”与你邂逅,感恩你带来的温暖与力量,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踩着青春的尾巴遇见你
2011年冬,我大四,有幸进入濮阳日报社当实习生,跟随记者前辈跑新闻,虽然稿件见报短短几行,但是每一字都凝聚着笔者的考量,这背后的心路历程更是精彩!
市里的元宵节民俗表演活动人山人海,为了占取最佳位置,我和记者前辈早早起来去现场采风,手持采访证的我顿感底气十足,观看了精彩的舞龙、踩高跷等民俗表演,采访了演员背后的故事。活动结束后,马不停蹄回到单位写稿,记者前辈从标题的制作、稿件的逻辑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又对我的稿件逐字逐句修改。第二天,看着署有自己姓名的稿件被印在报纸上,心里既温暖又欣喜。几个月的实习经历,采访、写稿、读报,体会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辛苦,也感受了新闻的魅力。
相隔百里却挡不住相互照亮
2016年,我报考了特岗教师并顺利上岸。在听到自己所分配学校的第一时间,拿起手机搜索地图:距家50余公里让我惴惴不安。报到第一天,赶趟似的上完一天的课,独自一人留在校园徘徊,想起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朝气蓬勃,想起孩子们纯真的眼神,自己被感染、被熏陶,激动又兴奋。忽然,一阵电话铃声响起,是《濮阳早报》的编辑打来说我投的稿件被采用了,有时间来领样刊和稿费。遥在百里之外的我,突然有了一股更加向上的力量,此后每一个夜晚,备课之余,我坚持学习,坚持读报,摘抄金句;坚持写文章,投稿……做特岗老师的日子里,我带领学生不断成长、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得到了未曾谋面的《濮阳日报》的编辑和记者老师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我经常把原稿和发表的文章进行对比,看修改后好在哪里、妙在何处,从中学习,受益匪浅。
人生换场 再续“善”缘
2020年,我参加省考,成了一名公务员。年底,单位举办家风故事征文,我写了第一篇微型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并把稿件投到《濮阳日报》金堤副刊。一个月后稿件刊发了,标题改为《积善》。我手捧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反复研读编辑老师精心修改后发表的文章,感觉比原稿简洁流畅许多。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母亲,其他的人物角色原型是老家的亲戚街坊,链接一经分享便在“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里引起小小的轰动。那一天晚上,汽车行驶在公路上,透过车窗,我们一边贪婪地欣赏着“月掩金星”的天文奇观,一边聆听着母亲给儿子描绘的老家旧时光,在那旧时光里,我找到了向善的源泉,是乡亲的热情互助,是长辈的谆谆教诲,是岁月沉淀下的淳朴民风,而现在家族向善的种子已经埋入儿子的心田……
这十三年里,我经历了毕业、考编、考公等重要的人生阶段,而每一个转折点都有你的见证;这十三年里,你完成了从传统纸媒到现代融媒的华丽蝶变,你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我也借着你的光淬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