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见证了我与《濮阳日报》的情缘;四季轮回,承载着我在《濮阳日报》收获的喜悦。
静下心来,屈指一算,《濮阳日报》已伴我度过37个春秋。从相识、相知到成为知心朋友,《濮阳日报》一直影响着我、感染着我。
相逢是首歌,回首流逝的岁月,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1987年10月,我告别了北疆火热的军营,在首长和战友们的惋惜和祝福声中脱下了军装,退伍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濮阳县郎中乡大赵寨村。退伍报到时,凭着在部队发表的126篇稿件,在一位好心人的极力推荐下,我有幸在濮阳县民政局当了一名临时工。上班第一天,办公桌上一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四开小报——《濮阳日报》吸引了我的眼球。拿起来仔细翻看,发现版面隽秀清新,专栏别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在部队搞过两年新闻报道,自己又是土生土长的濮阳人,自然对家乡这份党报有着特殊的情结。从此以后,学习品读《濮阳日报》并积极投稿成为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987年11月,我采写了一篇题为《昔日戍边从军而乐,今朝率众共同致富,濮阳县万名退伍军人积极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稿件。当时我冒着严寒,骑着自行车,几经打听找到了濮阳日报社。令我感动的是二版编辑老师十分热情,细致地看了稿子,鼓励我以后要保持联系,多投稿件。没想到过了几天,这篇稿子就在《濮阳日报》二版显著位置发表。从此以后,几乎每周都有我采写的稿件在《濮阳日报》上发表。
基层民政工作线长面广、政策性强,做好优抚工作是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1994年初冬,我与领导一起到城关镇检查优抚工作,恰巧碰到几名老年复员军人给民政所长送匾,望着这些久经沙场老人们的面孔,看着李所长早已湿润的双眼,我被这些感人场面所感染。第二天一大早,我骑车到城关镇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采访,并在当晚写出了《一片赤心献优抚》的长篇通讯。稿子在《濮阳日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到两个月,李所长就收到省内外表扬信52封。局领导以此为契机,在全县民政系统开展了“向李奎修学习,做优抚对象贴心人”的活动,要求全县民政系统以他为榜样,为优抚对象办实事、办好事。
历史长河静水流深,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展现壮阔的航程。37年来,我累计在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1200余篇,其中在《濮阳日报》发表稿件600余篇。《濮阳县三千名农家女赡养娘家父母》经报社推荐,荣获1991年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庆幸的是,如今两鬓发已白,我与濮报情更深。今年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我对《濮阳日报》的感情没有退。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濮阳日报》伴随着濮阳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用笃定的脚步迎来了40年华诞,也伴我前行37个春秋。我期待着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与《濮阳日报》风雨同舟、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