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近三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

本报讯 (记者 王莹 通讯员 温兴轩) 记者自7月16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上获悉,2021年以来,我市锚定目标、迎难而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跑出了科技创新“加速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围绕6大产业集群和20条重点产业链,不断汇聚创新资源、壮大平台规模,新增省级实验室1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中试基地2家,新增市级平台102家,平台总数达到407家。充分发挥创新平台聚能赋能作用,截至目前,吸引科研人才7500人,开展科技攻关1632项,取得国际授权发明专利44项、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016项。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9.4%,超过省定目标19.4个百分点,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率先实施“春笋行动”,新增科创型小微企业214家;进一步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新增创新龙头企业5家、“瞪羚”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2家。全面加强孵化载体建设,目前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培育基金12支,基金规模达到41亿元,30家企业共获“科技贷”贷款7.8亿元。

技术攻关硕果累累。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共获国家、省科技计划立项110项,争取上级财政资金9431万元;实施产业联合研发基金项目28项,争取省级基金支持5010万元;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65项,争取财政支持3290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6.5亿元,新增产值49.9亿元,新增利税5.4亿元。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君恒生物以废弃油脂为原料,开发航空燃料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联众兴业突破传统工艺弊端,构建了碳九制环戊烷的技术体系;惠成电子开展有机膦衍生物技术研发,实现了进口替代。全市共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人才引育量质齐升。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86万,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54人、省级人才计划105人;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中原学者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9家。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濮阳工学院新校区加快建设,濮阳科技职业学院完成首届招生任务,高等学校数量由2所增至4所,在校生数量由2.5万人增至4万人。

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成果转化体系更加完善,中科院河南中心濮阳分中心挂牌成立,中国石油大学濮阳联合研究院、河南工业大学濮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投入运营,经开区成为首批“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产学研对接更加精准,走访重点企业500余家,征集技术难题385个,举办项目对接活动207次,达成合作项目716项。技术交易市场更加活跃,全市新增3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新建1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5项成果汇入国家火炬中心科技成果库,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3.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2.8亿元。

创新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大力推进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征集企业创新需求665项,全省排名第三;办结340项,全省排名第五。强化科学技术普及,开展科普进社区、科普进校园、科普进企业等大型科普活动570次,解决技术难题1312个,受益群众23万人。强化科普基地建设,新建省科普基地1家、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5家、省“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4家。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科普示范社区、科普教育基地60余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较2020年增长2.2个百分点。

2024-07-22 1 1 濮阳日报 c143962.html 1 近三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