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七月份,是位于千里之外的新疆雅克拉末站一年当中最繁忙的季节,一辆辆满载原油的列车将处理好的油品源源不断拉运出站。这里每年用火车、汽车拉运的原油在100万吨以上,用集输管道拉运的原油在400万吨以上。
新疆雅克拉末站是西北油田集原油储存、转输、装车外运、销售于一身的最大站库,也是中原油田油气储运中心外闯市场的主要工作地。这里位于新疆天山南麓的茫茫戈壁上,四季风沙肆虐,长年干旱少雨,早晚温差大。面对如此工作环境,来自中原油田油气储运中心的外闯市场员工董华和他的队友们在这里一干就是21年。
“我们是搭乘中石化重点项目建设的东风来到了这里。”董华说,2003年7月,中国石化西部油气产能建设投资项目——塔河油田110万吨产能建设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该项目总投资22亿元,其中长100多公里的重质油输油管线是国内唯一一条专用的高温重质油输油管线。
伴随油田“走出去”的步伐,董华一行30多人来到了塔河油田采油一厂集输站,他在这里的岗位是集输综合计量工,负责油品化验、流量计量、计量器具操作与维护保养等工作。由于正值工程建设初期,董华和队友们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再加上水土不服,那段日子真是难熬。
“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我最想家的时候。”董华说,他的父亲也是一名老石油,1993年退休,妻子无工作,女儿才6岁。他仍清楚地记得,在出征前,年迈的老父亲还在央求他:“我们都年纪大了,你能不能不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每当想到这里,董华的内心都感到一阵酸楚。但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董华还是毅然选择走出去。
伴随塔河油田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雅克拉末站也要随之扩建。2005年,因工作需要,董华调到雅克拉末站也负责原油计量工作。2015年,董华又调到该站油库锅炉岗,负责给外输原油进行加热升温工作。
“虽然劳动强度没有以前那么大,但是责任却很大。”董华说,雅克拉末站地理位置特殊,再加上每年几百万吨的原油外输任务以及这里早晚温差变化大等工作实际,因此保证油品的温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得刚到锅炉岗时,董华需要管理4台(2吨)锅炉和7台加热炉,主要为3条集输分线的原油进行蒸汽加热工作。两年后,因站内设备升级改造,他管理的锅炉也进行了吨位升级,目前他管理着3台锅炉和7台加热炉,主要负责为7条集输分线利用蒸汽进行加热升温工作。冬天炉温保持在80摄氏度,夏天则保持在68至70摄氏度为最佳状态。
今年4月中旬以后,他管理的3台锅炉全部进入停炉检修状态。“这个时候,虽然锅炉全部停运了,但是仍需要根据外输来油情况,利用加热炉进行油品升温。”董华说,目前他和队友实行两班倒。如遇白班则加入停炉检修工作中去,如遇夜班则根据中控指令利用加热炉进行油品升温。
不过,再辛苦的工作也有偷闲的时候。这不,趁着交班后的休息时间,董华在宿舍放起了歌曲,“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董华说,他平时最喜欢听《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曲,它不仅唱出了石油人的心声,也让他从这首歌中获得了无穷力量——咱们石油人无论在何时、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为国找油”的庄严承诺。
去年7月份,油气储运中心给董华和其他6名在新疆连续工作了20年的老员工每人颁发了一枚水晶杯。董华很珍视这份礼物,一直把它放在自己的床头柜上,没事的时候就拿起来看一看、擦一擦。这不仅饱含了组织上对他多年工作的认可,也是他对自己二十多年坚守外部市场的自我肯定。
随着中原油田外部市场不断扩大,目前,油田外部市场规模遍布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海外9个国家,外部用工达6000余人。在新疆雅克拉末站工作的21年里,虽然身边的员工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董华始终坚守在这里。
本报记者 贺德敬 通讯员 李英 张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