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文华 王同录 通讯员 王莹
世上有两桩事瞒不住,爱和咳嗽。
生命很简单,就在一呼一吸间。这两个简单的动作,人均每天重复2万次以上。因为重复频率高,须臾不可或缺,我们大多数人都曾患过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呼吸不畅、胸闷、咳嗽等。远的不去说了,单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就集体经历了非典、甲流、禽流感、新冠肺炎等疫病的攻击和考验。在这一场场没有硝烟的呼吸道保卫战中,安阳地区医院(以下简称“地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韩鹏带领全科室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忘我工作,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牺牲精神,使一个个呼吸濒临衰竭的患者转危为安。让生命自由呼吸,是这个团队最日常的工作。
一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会处,西依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与濮阳市毗邻,南与鹤壁、新乡连接,北隔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因安阳市市区位置偏北,邯郸市临漳县南部几个乡镇距离安阳地区医院仅30余公里,临漳县部分群众看病就医来地医比较方便。
呼吸一病区护士长邢利英告诉记者,十几年前禽流感流行期间,陈女士就是这样一位患者。当时陈女士患了重症病毒性肺炎,从河北临漳来到地医。韩鹏接诊后发现,患者肺部感染非常严重,上气不接下气,已经出现呼吸衰竭,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手段不够强,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他带领医护人员处乱不惊、沉着应对,立即给予相应的抢救治疗:心电监护监测生命指征、呼吸机辅助呼吸、纠正呼吸衰竭、抗感染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但患者肺炎面积大、感染太严重,病情起起落落,几经周折,患者才终于转危为安。经过后续精心治疗,患者最终好转出院。后来陈女士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有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患者,表现为胸闷、喘息、憋气、严重呼吸困难;有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表现为突发胸闷和呼吸困难加重、上不来气,憋喘严重且精神极度紧张;有肺脏破口发生气胸压迫致肺膨胀不良的,表现为胸痛伴呼吸困难;更有急性肺栓塞的患者,随时会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每一位来就诊的患者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地医呼吸科医护团队都会认真对待,精心制订个体化诊疗方案,破解一个个难题,为一个个患者解除病痛折磨。
“当初禽流感来势凶猛,”地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李鹏飞说,“但跟后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比起来,跟韩主任在武汉经历的生死营救比起来,仍然不能同日而语。”
二
韩鹏一直珍藏着两件物品,一个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颁发的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念证书,另一个是附有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时任省长尹弘、时任省政协主席刘伟签名的慰问信。
2020年年初,韩鹏通过电视、微信了解到,因为新冠疫情,武汉市的医生护士已开始连轴转了,而每时每刻仍有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看着一家家医院告急,一座座病房爆满,虽远在千里之外,但他心情十分复杂,做好了随时出征支援武汉的心理准备。
2020年2月2日凌晨,韩鹏接到紧急通知:做好准备,自备防护用品,立即驰援武汉!当日晚上,他就随河南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抵达了武汉,经过紧急感控培训后,2月3日即进驻新冠肺炎重症病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院里人影幢幢,危险无处不在,已有多名医生护士感染,可韩鹏和他的队友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全副武装,白衣执甲,一场与病魔短兵相接的战斗打响了。
透过护目镜和护面屏,韩鹏发现患者多面色发暗、口唇发绀,这是因为缺氧而引起的严重临床反应。他一边安慰患者,一边通过问诊、体格检查等方式收集记录临床资料,然后与队友一起制订诊疗方案。这些患者大多需要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仪或呼吸机辅助呼吸纠正缺氧,以缓解痛苦。他接诊的第一位患者是一位朱姓老人,因为喘息急促已不能言语,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焦虑。直到吸上氧用上药,朱大爷才断断续续地说,他其实没去过华南海鲜市场,仅是在家门口的公园溜达了一圈就发热了,并且很快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紧接着,老人的老伴、儿子、儿媳也先后被确诊,唯一幸免的是才三个月大的小孙女,已由志愿者送到亲戚家寄养。朱大爷说,新冠病毒隐蔽、传播力强,防不胜防,像他这样一人感染引发全家感染的情况比较常见。
尽管面对的患者都是新冠肺炎感染者,但他们的基础病、并发症却各有不同。在救治朱大爷的过程中,旁边一名因遭遇车祸而被截去右腿的小伙子刀口感染,急需换药,韩鹏多次给予换药包扎伤口。患者最终好转出院。
一位中年男性患者缺氧严重,需要高流量吸氧。那时患者鼻腔黏膜干燥、血管破裂,鼻孔反复出血,每一次出血都不好止住,弄得被子上、枕头上、地上一片片鲜红,韩鹏立即给予鼻孔填塞肾上腺素棉球,患者鼻出血得以终止。该患者最终也痊愈出院。
一天22时许,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突然出现自发性气胸,气胸压迫肺脏加重缺氧,需尽快进行胸腔闭式穿刺引流术。韩鹏和战友立即研究制订病情方案,紧急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排出胸膜腔内的气体,患者肺脏重新复张,缺氧状况得以改善,病情逐渐好转。不久后,患者的胸腔闭式引流管顺利拔除,病情好转后顺利出院。
在病毒猖獗、资源匮乏和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特殊时期,韩鹏和他的队友都要身兼多职,遇到问题不等不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自己和诊疗小组共同研判解决问题,苦战58个日日夜夜,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又需要鼓足多大的勇气?每一次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本身已够笨重,还要戴上护目镜、护面屏,穿上尿不湿,每班6小时,每个班下来,里里外外的衣服都会被汗水湿透。为了少上厕所,韩鹏尽量不喝水。凭着这份顽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韩鹏和他的队友成功救治了70名新冠肺炎患者,为疫区人民送去健康,为家乡父老脸上增光。省领导在慰问信中说:“……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我们经历了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在樱花盛放的日子,看到你和你的战友们圆满完成驰援任务,泪别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陆续平安凯旋,每一个河南人都无比欣慰自豪,每一个家乡人的内心都充满深深敬意!”
尽管已过去三年多的时间,可每每忆起这段往事,每每捧读此信,韩鹏依然眼含泪光。
三
早出晚归几乎是韩鹏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常态,对家庭的照顾有心无力。“我们的大孩子都上高中了,他很少接送,也很少去开家长会。过‘六一’的时候,他答应两个孩子暑假里出去玩,孩子们掰着指头数日子,好不容易盼到暑假,他又变卦了,推到寒假吧。我觉得他对家庭的照顾不及格……”韩鹏的妻子张俊青说。
医生都忙,韩鹏也不例外。地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三个病区、三名科室主任。不过,最近另外两名主任分别在重庆、天津进修学习,韩鹏就来来回回跑,天天脚不沾地。一病房区和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在地医本部,二病房区在地医新院址,相距五六公里。三个病区的病人多的时候有100名以上。除了查房,他还要指导年轻医师进行呼吸内镜操作、疑难病会诊、下乡义诊、坐诊等。因为看病认真仔细,治病有方,他一坐诊,候诊的队伍常常一排老长,慕名而来的疑难患者也不少。
去年冬季,地医呼吸二病区收治了一位不明原因发烧的女性患者,姓刘,35岁,因在多地诊治后仍持续发热,辗转来到地医。地医呼吸科主治医师王江参与了刘女士的诊疗全过程。他说,不明原因发烧,又称发热待查,因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病人辗转多家医院、使用多种药物,体温仍持续不退,是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难题。据统计,所有发热待查类疾病中,50%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结缔组织病及肿瘤也是发病因素,另外有10%的患者最终都无法明确诊断。发热待查虽然一时要不了刘女士的命,但烧起来非常难受,常伴以厌食、乏力、肌肉酸痛、精神萎靡等症状。韩鹏仔细询问刘女士病史、了解病情,又几次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综合淋巴结活检结果,终于明确了诊断:菊池病。病因找到了,接下来对症下药,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前几天我们电话回访,”呼吸二病区魏秀超护士长说,“刘女士还笑呵呵地告诉我们,现在身体状况很好,无病一身轻,感谢地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