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濮阳密码”

—— 我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综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今年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一股强劲涌动的浪潮,席卷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踏着春天的步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向“新”而行。

我市连续四年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高于全省11.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高于全省8.3个百分点。

创新抢先机,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引擎

近日,河南省电工膜聚丙烯工程研究中心在经开区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我市又新增1家省级科技研发平台。

“中心主要建设电工膜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研发平台,致力于超洁净聚丙烯等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实现‘一步法’生产,成功解决了电工膜聚丙烯材料生产‘卡脖子’问题,打破了国外垄断。”该公司技术人员、清华大学博士孙飞介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技术研发,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攻克关键技术。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成功获批,实现省级实验室“零”的突破;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需求,推动8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实现研发平台全覆盖;立足小机构、大平台、服务型、产业化定位,建成各类研发平台502家,聚焦产业链堵点、空白,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龙都天仁“丙交酯合成聚乳酸”中试成功,打通了全国唯一一条完整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链条。

研发核心技术。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加强投入、深耕细作,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9.4%,高于全省6.7个百分点。君恒生物自主研发“生物法合成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技术,将地沟油、潲水油等废弃油脂变“废”为“宝”,获得了欧盟ISCC生物能源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得SAF适航证书的民营企业。

突破垄断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科研院校保持长期合作;实施“濮上英才计划”,柔性引进院士27人、高层次人才217人,借智借力,突破一批垄断技术,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雷佰瑞攻克甲苯二胺(TDA)加氢工艺的技术难题,甲基环己二胺作为风力发电叶片的必备原料,首次实现国产化生产。

提质求发展,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

走进范县库卡传感器项目干净整洁的车间,看到紧张有序的生产现场,不禁令人惊叹项目建设的高速度。

范县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高自刚介绍,该项目自5月3日签订合同,到6月28日试产运行,仅用两个月时间,打造了当月签约、当月开工、次月投产的“范县速度”。该项目的建成,填补了新区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的空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持续强链、补链、延链、建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优中做强,推动基础化工向化工新材料升级。发挥石化产业比较优势,聚焦聚碳新材料、高端聚烯烃、绿色涂料、生物基材料等重点产业链,招大育强、延链升链,建成沃森科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盛通聚源特种聚合物等重大项目,引领带动化工产业向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延伸,壮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向千亿级跃升、向国内一流新材料基地迈进。

坚持有中生优,推动传统油气装备向新能源装备转型。依托油气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黄河流域绿色能源带建设,联动发展新能源装备,成功引进远景能源、天顺集团等头部企业,华中地区首台6.25MW智能风机成功下线,齐聚风机、叶片、塔筒风电装备“三大件”,全省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基本成型。

坚持无中生有,前瞻布局氢能、人工智能未来产业。抢抓“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机遇,实施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建设氢能产业园,成立氢能产业联盟,招引培育中沁泰康、国鸿氢能、风氢扬等骨干企业,建成中原油田绿电制氢、盛基创能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等项目,“制、运、储、用”全产业链雏形显现。(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王莹

2024-09-09 —— 我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综述 1 1 濮阳日报 c146633.html 1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濮阳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