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专刊·综合

(上接第五版)

(上接第五版)“慕课西部行计划”累计为西部高校提供20.7万门慕课及在线课程服务,西部受益学生数量达5.9亿人次。

——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让特殊群体得到更多倾斜关爱。

近年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资助学生约16.2亿人次、资助总金额约2.6万亿元。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招生人数由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23年的13.4万人,累计录取学生近110万人。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

一组组数据,映射着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向神州大地的印记: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连续十多年不低于4%,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

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比2012年提高30.2个百分点,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

点点滴滴播洒阳光,经年累月铸就美好。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多孩子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改革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教育强国指数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2年至2023年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进步28位,进步幅度居全球首位。

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回答好“从教育大国转变成教育强国”这一必答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事业在关键处落子。

在四川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开设音乐、陶艺、书法等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开阔了山区孩子们的眼界;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初级中学的学生登上了首届学青会攀岩比赛的领奖台;在西藏定日县,扎西宗乡完全小学学生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歌声、琴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悦动心间。

2021年4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五育并举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彰显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鲜明底色。

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个平台,教育数字化成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在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多媒体教室,京藏两地师生在“云端”隔屏相望、亲切问候,一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拉开了序幕;在浙江杭州市丁兰第二小学的体育课上,智慧体育系统通过高分辨率、高帧率的摄像头,对学生立定跳远过程中的关键运动节点,进行全方位、多细节的捕捉……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智慧课堂插上数字之翼,教育数字化的中国实践迸发出强大力量。

改革创新,是破立并举的大手笔。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老大难”开始破题,扭转“唯帽子”倾向,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破除“SCI至上”,推动科研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推动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学生评价趋于多元。

自信走向国际舞台。西南交通大学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课程、教材建设,辐射海内外200余所高校、10万多名线上学习者。南方科技大学帮助柬埔寨、肯尼亚等13个亚非国家建设智慧教室,当地学生得以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上线,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学习支撑。

世界瞩目中国教育。国际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十个一类中心,也是其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如今,越来越多高校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和跨领域、跨国界科研合作,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

时间不会忘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矢志不渝,历史正在记录教育强国建设的铿锵步伐。脚踏实地,以教育之力厚人民幸福之本;勇毅前行,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据《人民日报》

2024-09-10 1 1 濮阳日报 c146728.html 1 (上接第五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