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濮阳日报》:开放、奋发与谆谆教诲的永恒之光

张西恒

与其他老师动辄二十几年、三十多年浓厚的濮报情缘不同,我与《濮阳日报》结缘尚短,具体来讲只是十年有余。反言之,短并不代表浅,毕竟超过了我与爱人相识的时光,而我们的恩爱有加常被亲友称赞;更超过了我与很多朋友结识的时间,而我们的珍贵友谊也曾被爱人“吃醋”。

开放的《濮阳日报》,“四季花开”论坛与众网友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濮阳日报》的一员,与我在当时报社主办的“四季花开”论坛的网友经历不无关系。报喜鸟、汉武大帝、哨兵、胖哥、心窗、窦上客、中原雨城、宛人无忌、老小、士铭、读易农夫、1980年的月光等数十位网友,从QQ到微信,从网络到现实,历经风风雨雨,时至今日很多仍为挚友。他们之中,既有机关干部、学校老师,又有普通工人、农民、个体户,不乏年逾中年的老文青、年轻的大学生,各色人物会聚在开放的《濮阳日报》旗下,可谓海纳百川、万紫千红。后来聊起天,报喜鸟多次提到:“从网友到员工,你最幸运!”要说幸运,真是真真切切。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人生中成长最快、最为充实的高燃时刻。

奋发的《濮阳日报》,我在这里吹糠见米的成长历程。至今依然清晰记得,2012年那次改变一生的面试。时任报社副总编辑、总面试官杨少军同志,发出那句回荡至今的提问:“如果你去采访,遭到别人拒绝怎么办?”突如其来的棘手问题,对于涉世未深、不善言辞的我无异于当头一棒。电光火石间,当头一棒竟成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十多年来,每逢大事我总能想起那次提问,乃至自我问答一番——“如果准备不充分,采访冷场时怎么办?”“如果我写不好,被人嘲笑外行怎么办?”“如果我不努力,在团队中落伍怎么办?”——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每每因类似思考而学会未雨绸缪,力争尽善尽美。在此习惯指引下,我得以立足才华斗量、高手如云的报社,在濮阳网、手机报、《健康周刊》、《教育周刊》、综合新闻部、县区新闻部、全媒体新闻采访中心等部室任职,一路走来总体还算称职,甚至偶得领导与采访对象表扬。

谆谆教诲的《濮阳日报》,工作中几个难忘的瞬间。回顾工作经历,最难忘的要数在《健康周刊》《教育周刊》的时光。2013年1月,接到去市人民医院病房采访血友病患者谭胜的任务,当时我正在手机报值夜班。早上7时许,手机报审核通过后,通宵值班的我没有睡意,采访地点又近,就出去喝了一碗胡辣汤后直接赶到病房。看着那个自幼罹患血友病、输着大瓶小瓶液体的大男孩,想到他在父母陪伴下与病魔抗争30多年,以及一家人常年住在医院的状态,与自己初尝熬夜滋味的感觉竟有几分心意相通。由此,尽管经验不足,采访却出奇顺利。经过深入采访、细致撰写,我写出了堪称个人代表作的《踮起脚尖 靠近阳光——血友病患者谭胜的风雨人生路》。文章一经《健康周刊》发表,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和广泛的社会捐助,为这个苦难的家庭送去了温暖与社会关爱,也在我内心注入党报的责任与记者的担当。另一次难忘的采访,则是一年后的2014年。与时任《教育周刊》主编翟学选、同事李甄甄等一起,连续多次采访时任濮阳县渠村乡一中校长郑结明的感人故事。我们对“大年初一一大早,郑结明跪在了年迈父母的脚下,头抵着地,泪水顺流而下。妻子把他扶起来,他双手合十,对着老人深鞠一躬,哽咽着说:‘儿子不孝……’”“大门锈透,满园杂草,各色食品袋一层压一层,操场坑洼不平”等内容几次三番核实、字斟句酌修改,最终让郑结明的感人故事在全市教育界传扬,也令我懂得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道理。

不惑之年正青春。《濮阳日报》即将迎来40岁生日,当前,报社上下正如火如荼开展“一创两转三整四比五提”活动,再次为个人提升点亮了灯塔、规划了路线图,我无时无刻不在琢磨怎样加紧扎实工作、刻苦学习、追高逐远,以“采花蜂苦蜜方甜,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精神,珍惜每一次深入田间地头的采访、每一个熬夜码字的时光,力争捧出一篇篇饱含汗水与露珠的稿件,在奋力谱写报社媒体融合、讲好濮阳故事更加绚丽的篇章中,力争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不负青春年华,绽放生命光彩。⑩

2024-09-14 张西恒 1 1 濮阳日报 c146997.html 1 《濮阳日报》:开放、奋发与谆谆教诲的永恒之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