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优化“微服务”。坚持让利于企、暖民于心,组织职能部门研究制订优化营商环境“微服务”提升措施,每半年发布一批“微服务”清单,实施一批“小切口”利企便民举措,于细微处拓展、改进和提升服务。今年以来,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惠企助企等领域推出“微服务”举措346项,切实增强企业群众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开门助企,构建嵌入式亲清关系
“现在能办的业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全,真是比以前方便不少!”8月28日,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市民王女士说。
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督查局接到营商环境观察员反映市行政服务中心存在有些事项无法办理、入驻事项不够全面的问题。该局随即进行核实,反馈至市直相关部门,并要求严格落实“三集中三到位”要求。目前,我市44家涉批单位已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1301项审批事项按照“应进必进”原则已全部入驻。
为提升企业满意度,我市围绕服务端发力,着力解决服务保障供给、惠企政策落实、企业诉求等方面问题,完善全链条服务企业机制,着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
定期“面对面”。坚持企业需求导向,每月组织职能部门上门与企业开展“政企面对面”,当面协调解决企业诉求。每月组织职能部门之间“营商环境面对面”,共商优化举措,共破壁垒瓶颈。目前,全市共召开“面对面”活动42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贷款、手续办理、信用修复等问题146个,打破营商环境梗阻点70余个。
用好“三大员”。推动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改革深度融合,在全省创新实施首席服务员、营商环境观察员和“领航员”制度,选派首席服务员921名,“一对一”服务企业(项目)889个;选聘观察员207名,常态化收集解决问题685个;确定“领航员”56名,培育营商环境业务骨干200余人,在多个领域攻坚破题。
投诉“零障碍”。在全省率先成立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出台损害营商环境行为投诉处理及责任追究办法,建立线索移交、联动办案、闭环管理机制,强化对案件的办理。上线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码上平台”,开辟“涉企举报专区”栏目,开通“营商环境”专线,7×24小时受理企业诉求,实现案件流程运转规范化、办件监控实时化、数据统计智能化,今年以来共受理企业投诉52件,办结率、企业满意率均为100%。
开门共建,激活协同性落实合力
“水、电、气、暖、网,一天之内全部接通,办事效率越来越高。”近日,经开区金硕高级中学负责人提起企业水、电、气、暖、网安装接通的事,对我市相关部门的做法赞不绝口。
群众的满意离不开各级各部门背后的努力。我市联合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网络等企业,打通线下营业厅、网上营业厅、微信营业厅联合报装申请渠道,通过“一表申报、联合踏勘、并联审批、同步施工”等方式,在全省率先成功打造水电气暖网“一事通办”新模式。
“优化营商环境本质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需要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政务服务效能,着力营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市场更满意的政策环境。”市委市政府督查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着眼机制端发力,推动营商环境共建共治,凝聚同题共答、同力共促合力。
壮大“合伙人”。在全省率先成立营商环境促进会,搭建政企沟通交流新平台,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加强市县联动、上下协同,联合开展对标学习、业务指导、经验交流等活动,水电气暖联合报装“六零”服务、“交房即交证”等事项实现全市全覆盖。构建“营商+”监督新模式,市纪委监委开展营商环境监督护航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损害企业利益行为。市人大、市政协对职能部门履责情况分别开展专题询问、专项视察,问出痛点和压力,查出责任和担当。全市共通报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20起,询问单位6个、专题视察4次。
丰富“工具箱”。建立营商环境发布会制度,解读政策、晾晒成果、推广经验。今年以来,已举行发布会12场,解读政策文件16个,推广典型案例32个。探索实施营商环境意见书制度,指短板、交问题、要结果,意见书抄送纪委监委、组织、审计等部门,落实情况纳入考核考评,已向市直单位下发意见书12份,取得明显效果。
提高执行力。认真履行营商环境建设、督促检查、综合考评三大职能,以督查手段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出台真抓实干“营商十条”,从机制推动、能力提升、监督评估、奖惩激励等方面,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全面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整体合力,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开新局。
如今,环境优了、口碑好了、项目多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濮阳,正成为一片投资兴业的沃土。
而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我市将进一步拓展营商环境的外延和内涵,补齐工作短板,提升服务效能,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力以赴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向深入,让营商环境优化成为濮阳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和最深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