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

青少年抑郁症早期征兆不要忽视

6件小事帮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

近年来,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不断加剧的社会压力和竞争也增加了其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应对青少年抑郁症,需从理解、早期识别等着手。

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征兆

情绪低落

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感觉沮丧或伤心,难以体验到快乐。

兴趣减退

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如运动、社交、游戏、爱好等)不再吸引他们,失去参与的动力。

精力减退

即使没有进行大量的体力活动,也常常觉得疲惫、乏力,做事时感到拖沓。

情绪波动剧烈

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比成年人更为剧烈,常突然从愉快变为低落或愤怒,持续的情绪低落或愤怒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此外,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往往表现为愤怒、敌对等外在情绪。

自我评价低

频繁表现出自卑或对自己失望,认为自己做不好事情,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思考问题时倾向于消极、悲观常常感到无望,甚至可能谈论死亡或自杀。

过度敏感

对外界评价或同伴看法非常敏感,容易感到被忽视、排斥,进而加剧自卑和孤独感。注意力下降,常常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或工作时感到思维模糊,完成任务变得困难。

学习动力下降

患病期间,青少年常常感到思维变得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也显著下降。这种认知功能的减退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导致成绩下滑逃学现象频发,甚至出现对学习完全丧失动力的情况。

叛逆行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通过叛逆、违抗家长和老师等方式缓解内心压力。随着压力的加剧,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进一步寻求极端的方式来逃避痛苦,比如滥用药物、酒精,甚至参与其他危险活动。

网络成瘾

长时间沉迷于社交媒体、电子游戏视频等线上活动,通过虚拟世界逃避现实中的困境和压力:睡眠和饮食变化可能出现早醒、失眠或嗜睡的情况,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

逃避责任或减少参与感

不愿意与家人、朋友交流,避免社交活动,减少对家庭、学校等日常活动的参与,甚至放弃学业或其他重要任务。

身体症状

如头痛、胃痛等没有生理原因的身体不适。

反复自残

反复出现划痕、割伤、烧伤,且伤口不符合常见的意外原因。同时,青少年常会避免让他人看到自残的痕迹选择穿长袖、长裤或在不显眼的地方进行自残。

自杀

直接谈论死亡或自杀、从极度情绪低落突然变得情绪平静,疏远他人,研究自杀方式、场所及工具,实施自杀计划。

面对以上这些征兆,家长和老师需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如果发现青少年长期出现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温和地询问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如果心理问题已经影响生活和学习,家长应第一时间带孩子到精神科就诊,而不是先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精神科医生是患者在患病初期寻求外界帮助的最佳选择。医生会为患者进行一系列检查和测评,综合判断患者是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再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是单纯的心理治疗,还是其他治疗。

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且综合的过程,需要医院、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治疗固然重要,但后续的心理支持和环境调整同样不可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病情反复发作,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霾。

6件小事为孩子筑牢心理健康“防护墙”

建立良好的日常习惯和作息时间。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们制订一个平衡学习、休息和娱乐的合适计划,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另外,坚持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体育锻炼,跑步、跳绳、球类等有氧运动是最佳选择。健康作息和坚持锻炼不仅能促进人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还能减少焦虑,改善情绪,保持积极状态。

引导孩子认识情绪。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各种情绪波动。家长应引导孩子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教会他们通过深呼吸、画画、写日记或与家人分享等方式来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知道每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积极应对。

用爱陪伴孩子,用心互动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放下手机,尽量多抽一些时间去陪伴孩子,寻找机会和孩子建立温馨的家庭交流时光,例如一起做饭、清洁、锻炼等。同时要注重提高陪伴质量,拒绝说教和敷衍,要有让彼此身心放松、情感愉悦的双向互动。在一起陪伴的过程中,最好要做到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关注对方,让孩子感受到亲人间的亲密感以及父母无条件的接纳。父母无条件的爱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欢迎的,成人是友好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是被祝福的。

经常给予孩子表扬与肯定。考试成绩的优缺不能当作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遇考试难免会出现受挫心理,心里受挫时一定会难过和担心。此时,需要家长敏锐的洞察和真诚的鼓励,及时给予不同形式的表扬与肯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身后有父母的支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关注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出现情绪行为问题,请家长先冷静下来,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学会觉察和调节情绪。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及时觉察和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言传身教,给孩子一个合理宣泄情绪的榜样,做孩子的知音,成为孩子的朋友。

及时发现异常,有需要及时就诊。家长应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主动反馈孩子假期状况,如果孩子出现明显抗拒、焦虑和惊恐等反应,或产生严重睡眠障碍、厌食暴食等反常行为,或亲子沟通面临困境,应及时向老师或专业医疗机构寻求指导与帮助。当孩子的种种反应,已经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显著的影响时,我们应考虑及时咨询心理教师或专家,寻求专业帮助以获取心理疏导和支持。同时,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形成家校合力,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因为守住孩子的生命与健康比分数要紧得多。

据河南教育厅微信公众号

2024-10-15 6件小事帮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1 1 濮阳日报 c148325.html 1 青少年抑郁症早期征兆不要忽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