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南乐县西邵乡

压茬推进村级后备力量“育苗”储备工作

本报讯 近年来,南乐县西邵乡把村级干部力量建设作为夯实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抓手,从“选人、培育、共管”三个环节,压茬推进干部储备工作,着力锻造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后备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力量和组织保障。

“2023年以来,我们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发现村级班子已出现苗头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届中疲惫期’,干劲不强。本届干部已任职3年,工作没有新鲜感,刚当选时的干劲下降,思想开始松懈。部分年龄大的村干部又担心换届时无法连任,开始产生‘老好人’思想。二是队伍结构不优,拼劲不够。全乡50岁以上村“两委”干部占比超过50%,大专以上学历不到五分之一,自身素质、能力不能适应当下村干部工作节奏,思想保守,面对村内发展不敢迈大步。三是后备人选难找,后劲不足。村内可发展的青年人少,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留不住,再加上岗位吸引力弱、人岗相适度低,人才可选择范围小。”西邵乡党委书记李军永表示。

村“两委”班子届中分析工作开展后,西邵乡对全乡27个村的村“两委”班子进行精准分析研判,对落实工作不坚决、服务群众不到位、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担当的干部进行调整撤换,对村级干部后备力量进行储备谋划。

建“人才库”,选优干部“种子”。西邵乡在谋划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的同时,将村会计、村“两委”成员全部纳入统计。建立乡级人才库、党员库、在职村干部库与六类重点群体库,进行考察“选种”。一是科级干部与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开展谈话推荐,初步确定意向人选。二是乡党委书记与村党支部书记谈话,听取意见并对推荐人选进行研判。三是组建考察小组与党员、群众代表进行谈话,全面了解掌握村内后备干部情况,并会同纪检、政法部门对拟确定的后备人员逐人“过筛”。最终,该乡初步确定了254名“种子选手”。其中外出务工创业经商人员67名、经商成功人士15名、农村致富带头人57名、退役军人62名、本乡本土毕业在家大学生25名、村“两委”成员24名、在本地创业发展的域外人员4名。

定“试用田”,培育乡村“新苗”。该乡制订三大培养计划:把有能力、有技术、有学历的群众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的村干部培养成党支部书记。计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干部“夜校”、学习强国等载体,以线上送学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后备干部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工作实操能力;建立村干部动态管理台账,实行淘汰机制,把平时工作中态度懒散、混日子思想严重的村干部调整出干部队伍。结合考核组推荐、科级干部实名推荐产生的后备名单,对优秀人才进行实习考察。一方面是实岗实习,选择一部分优秀后备干部到缺职村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习工作,查看其工作态度、服务能力等;另一方面是临时培养,选派优秀返乡大学生进入乡机关、村民兵连、应急队等,进行不定期跟班学习,指定专人对其进行帮扶培养,使其提前了解工作内容、工作重点,考核期满成绩优秀的按程序纳入村干部队伍。目前,西邵乡共调整懒政、怠政干部9名,清除不担当、临危退缩村干部5名,约谈、调整实施补位试岗干部26名。

施“复合肥”,精耕高标“良田”。为确保新班子尽快履职、老干部平稳落地,西邵乡实施新老干部“共管”模式。建立新干部履职档案,为选派优秀试岗干部发放工作日志,实行每周总结、每月述职、每季考评,对表现突出人员进行优先推荐。依托县开放大学实施学历提升计划,对党支部书记、村委干部、其他后备干部,分别实行60%、40%、20%的基础学费奖补政策,在鼓励提升学历的同时,激发个人干事创业热情。在老干部群体中推行“扶老带新”计划,对因身体等条件调整或到期卸任的党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安排临时性工作,让优秀的退休干部、离任党支部书记在参与政策宣讲、矛盾纠纷化解、帮带新干部等工作中,继续发挥余热,在乡村治理这块“良田”上,培“人才土”、施“有机肥”。(王硕)

2024-10-17 南乐县西邵乡 1 1 濮阳日报 c148552.html 1 压茬推进村级后备力量“育苗”储备工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