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领域,阅读教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积累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培养思辨意识,是一种更为高级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材文本和日常阅读材料是小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文本本身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思想以及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阐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此拓展他们的思维。
接下来,我以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天窗》为例进行探讨。
《天窗》是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天窗的神奇之处: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住在高楼大厦里,对天窗的认识几乎为零,对作者由天窗而产生的那么多丰富的想象似乎没有共通之处。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为什么在下雨天就只有天窗可以安慰孩子呢?为什么在晚上只有天窗可以安慰孩子呢?
其实这两个场景发生的时间段都很“特殊”,一是下雨天被关在家里感到失落时,从天窗这个唯一看得到外面世界的媒介想象风雨的威力;二是在晚上被逼着上床睡觉感到无奈时,从天窗里看到的方块世界中想象夜晚的神奇,作者的心情跌宕起伏,形成两次从抑到扬的情感起伏,让人体会到了天窗带给孩子的巨大快乐。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教师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梳理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情况下,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喜欢干什么?当孩子们被关在屋子里以后,关住的是什么?关不住的是什么?爱想象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找到了慰藉,他们从小小的天窗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夜晚被逼着上床“休息”感受到了什么?天窗又是怎么成为孩子的慰藉的?
师生一起讨论交流,通过“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被逼着上床”等句子走进课文中孩子的内心,体会他们被大人管束时的不满情绪。联系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间,可以推断出作者所写的内容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那时候的中国农村条件非常落后,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如何打发无聊而又漫长的时间呢?小小的天窗就成了孩子们想象的乐园,从“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闪电一瞥”中捕捉到雨点、闪电的有趣形态,继而联想到外面风雨雷电的横扫威力;从“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的星星和云彩,继而联想到九霄云外的浪漫星空;从“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各种各样夜间活动的鸟兽,继而联想到小动物们的快乐;从省略号中还可以体会到孩子们一直盯着天窗产生出很多的幻想,进而明白作者的写作用意:乡下孩子的快乐源泉主要是他们的活泼、爱想象等。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以思辨为导向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以及营造思辨氛围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引领小学生形成思辨意识,并获得思辨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