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里增设了很多策略单元,其中习作单元是重中之重。教师应如何看待、运用习作单元呢?下面,我分享几点建议。
教材里为何要安排习作单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秉承着“阅读为主,习作应用和口语交际为辅”的原则,每个单元的主题编写相对单一,导致师生普遍缺乏对口语和习作的重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习作应用开始作为单独部分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展现出、语文学习的主要特点,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习作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以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习作单元,大概念聚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一种事物介绍明白?这条主线一直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中。安排习作单元就是要教师提高认识,要把习作训练当作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习作单元和其他单元相比有什么不同?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习作单元属于全新的单元编排方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已出现相关内容。习作单元最大的独特之处是读写结合的内容设计,在阅读中渗透写作,利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写作,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此外,习作单元更具整体性,整个内容设计有着严谨的学习逻辑。
以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太阳》《松鼠》,这是两篇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另外安排了《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习作例文。从这个单元的选文来看,课程内容上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师在执教这单元时,要注意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去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落实习作单元教学
习作单元的作文教学不是孤立的一个作文要求,而是可以看成大单元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这要求教师不能孤零零地只完成教学目标,而是要做好整体性的教学预设。
教师要明确习作单元学习模式,即将教学内容以模块为单位,以促进习作交流和探究这一目标为核心,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习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可以通过活动熟练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技巧,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种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主体性、灵活性、目的性。
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做好从指导学生“内容感悟”转向“言语表达”,从“朗读体验”转向“默读思考”,从“单篇教学”转向“互文阅读”。切实运用好习作单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