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牵住牛鼻子,争创“四个一流”
“多年来,示范区把师资力量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贯彻‘四个一流’(硬件建设全省一流、教学设备全省一流、师资队伍全市一流、教育质量全市一流)办学理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杨行玉说。
实施“6+3”工作方式,推进师资均衡,激发学校活力。示范区整体接纳市油田3所学校132名教师进驻示范区实施合作办学,壮大了教师队伍,增强了教育活力;坚持从市直名校中引进办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的同志担任校长,团结带领全体教师教书育人、治学兴校;连续9年公开招聘教师累计722人,目前全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专业对口率100%;全面落实“国培”“省培”等专题培训,实现教师培训培养全覆盖;持续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和校长职级制改革,为学校选人用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一项项管用适用的举措在示范区相继实施。
目前,示范区共有中原名师2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2人,省市名师、学科带头人84人,各级骨干教师共339人。省、市、区三级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
为了真正留住优秀教师在示范区任教,示范区还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在住房保障、生活补助、福利待遇等方面向辖区学校倾斜。
“通过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解决了我们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问题,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安心教学。”2024年入职示范区卫都实验学校的青年教师史晓琦说。
牵住牛鼻子,示范区学校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市开德中学就是其中的代表。“离家近,环境好,教学质量高,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放心!”王麒鉴最初在市城区一所学校上学,看到开德中学的变化后,父母把她转回了家门口的这所学校。
“五育”之花并蒂开 素质教育结硕果
“耶,我们赢了!”在2024年濮阳市“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开德小学男子足球队、女子足球队的队员团结一心、勇于拼搏,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获得小学男子组、女子组冠军。
“这不仅是一场体育运动的胜利,也是我们学校推进体教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市开德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何风彩表示,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市开德小学秉承“新生态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任务,推动少年儿童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健全体育育人模式。
“五育”融合,打破传统的“加法思维”,示范区积极探索通过开展体育、科学、社会实践等活动,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有机整合,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实现全方位融合发展,收到“五育”互育、共生共长的良好效果。
在市卫河小学,创客机器人教室是孩子们最爱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学会了组装和修理机器人,甚至掌握了如何编写机器人代码。他们通过学习、摸索、尝试、创新,掌握各类机器人动作口令,实现了让机器人执行多种任务,并把所学成果写成实验报告、制作成科学小报,实现了数学、科学、美术、劳动等学科的有效融合,达到了以智固本、提智育人的目的。截至目前,示范区已成功举办首届科技嘉年华活动、濮阳市第五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濮阳市第四届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竞赛等各类赛事活动,共展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科技作品5000余件,参与创作的师生达7500余人,在全区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真正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学生自主的探索里。示范区充分利用本土红色、人文、科技资源,积极引领学生走出学校和教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把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作为行走的德育历史课堂,在机器人研学基地播撒科学的种子,让学生在耕读学堂通过劳动成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合作、探究,真正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示范区始终在“五育”并举上做足文章,大力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交出了一份份教师因材施教的成绩单、一份份学生全面发展的成绩单。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