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法治周刊

“六位一体”让孩子们笑容更灿烂

——范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综述

困境中,总有一双手,为孩子拨开阴霾;危难时,总有一个身影,为孩子挺身而出……

今年以来,范县聚焦“三治、三防、三工程”三条主线,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突出能动性普法、保护性司法、联动性执法,强化“防、打、管、治、建”等举措,构建了政府、司法、社会、网络、家庭、学校“六位一体”的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为未成年人茁壮成长、乐享童年撑起了一片蓝天。

“三治”强基础聚合力,蹄疾步稳促平安。该县将法治、整治与常治“三治”融合,内在教育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让未成年人在健康舒适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一是推行法治。坚持“谁执法谁普法”,聘任公安干警、法官、检察官等政法力量为法治副校长,推进“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预防犯罪教育、自我防范教育。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活动,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累计举办送法进校园、法院开放日、模拟法庭、“六一”慰问等未成年人普法宣传活动17场。二是净化整治。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围绕未成年人校园安全、食品卫生、周边环境等重点领域,针对控辍保学、宾馆违接、流动商贩等常见问题,组织公安、检察、教育、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常态化开展巡逻防控,定期做好食品晨检、厨具消毒、餐厅巡视等工作,累计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11份,回复人大代表建议1次、政协提案1次,督促有关方面积极履职,修复涉未公共利益。三是自查常治。加强对学校教职员工的管理,建立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师德承诺”制度、师德先进典型宣传制度、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教师入职查询制度、强制报告制度、从业禁止制度落地,对600余名新入职教师进行入职查询,累计宣传强制报告制度100余次,坚决将“大灰狼”拒之门外。

“三防”消隐患除风险,凝心聚力筑防线。该县针对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等情况,在防溺水、防欺凌、防电诈“三防”上下功夫。一是防溺水常抓不懈。聚焦“四清”目标,在暑假前和暑假期间,集中力量开展全水域排查整治,对水域沿线开展“7+24”立体式巡逻;对留守儿童、随迁儿童、事实无抚养人儿童等弱监护儿童实施动态摸底;带领师生和家长学习防溺水安全“六不一会”知识,普及溺水自救方法,培养学生群体自救技能,号召教师和家长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二是防欺凌警钟长鸣。组织“大学生服务队”开展“暑期大家访”,倡导学生及其家长在面对校园欺凌时“不做欺凌者、不做受害者、不做旁观者”;对涉罪未成年人坚持“宽严相济”,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累计办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16件25人,办理未成年人案件25件36人,其中附条件不起诉13人、相对不起诉8人。三是防“电诈”未雨绸缪。依托范县平安建设体验馆互动式教育功能,高频次组织中小学生、家长、教师等群体参观学习,志愿者通过案例剖析,向受众揭秘多种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形式和诈骗手段,提醒大家防范于心、反诈于行。

“三工程”治未病,靶向施策护成长。该县落实“治未病”工作理念,对存在问题的未成年人进行提前干预、教育与有效引导,杜绝不良行为发生。一是深化“耕心”工程。开展“青翼家园”建设,引进AI心理筛查机器人,开通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热线,累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村(社区)活动65场,覆盖未成年人2600余人;个案咨询221人次,对11名涉罪未成年人、6名被害人及全县3000名学生进行了AI心理筛查;对流浪救助对象,及时开展心理调试、行为矫治和情绪管理等心理援助。二是强化“希望”工程。推进“希望小屋”项目建设,为无独立居住和学习环境的困境儿童打造独立学习生活空间;招募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和平安志愿者结对帮扶,为儿童提供功课辅导、学业指导等各类志愿服务;建设全县“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县公安、教育、妇联、团委等10余个部门和单位共同会签《未成年人一站式询问救助机制》,为25名被害人提供“一站式”司法救助。三是优化“帮教”工程。搭建四大检察“融”平台,依托AI智能阅卷,及时捕捉涉未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监督线索;创新“检察+司法社工”工作体系,用“1+1”帮扶体系构建“1对1”帮教格局;开展清明烈士祭扫、感恩母亲节、重阳节敬老等一系列帮教活动,均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让18名涉罪未成年人成功回归社会,5名涉罪未成年人回归校园,2名涉罪未成年人考上了大学。

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通讯员 李想

2024-11-13 ——范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综述 1 1 濮阳日报 c149877.html 1 “六位一体”让孩子们笑容更灿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