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干净、明亮了,还有图书室能借书,同学和老师也比原来多多了。”“我们又新开了电脑课。”“‘合点并校’改革确实不错,孩子不仅搬到了环境更好的新学校,老师人数多了,教育水平也更高了。”……这是濮阳县“合点并校”改革开始后,给师生和家长带来的最直观感受。
说起“合点并校”改革,濮阳县的学校和师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学生不仅有了多功能教室、阅览室和操场,还有了餐厅和宿舍楼;老师得以正常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也有了更多与其他优秀老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学校解决了生源问题,师资也变强了……
今年以来,濮阳县积极进行“合点并校”改革,通过撤并小规模学校,新建或改扩建学校,打造农村优质学校,从而实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力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截至目前,濮阳县共撤并农村中小学校151所,妥善安置学生6475名、教师954名,合并图书121057册、电脑533台、多媒体一体机638台、打印机289台。全县农村小学在校生规模200人以上的学校达到72所,占比62%。
精准谋划 合理布局
助力农村义务教育提质增效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大量随迁子女到城区学校上学,导致濮阳县城区学校规模庞大、师资不足和配套设施短缺。而大量零散分布于农村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存在生源质量下降,教师数量相对富余、结构不优、年龄老化,学科配置不合理,音体美等学科难以开足开齐等问题,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为了将“合点并校”改革做到最好,濮阳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布局调整工作推进会,研判形势,分析利弊,为布局调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制订并印发《濮阳县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指导意见》,明确“合点并校”改革的目标任务、实施原则和推进步骤,为“合点并校”改革工作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为确保“合点并校”改革布局的合理性,该县还组织教育局等相关责任单位对拟撤并的学校进行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并向村“两委”、中心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发放调查问卷,组织各乡镇中心校、各农村学校召开班子会、教职工会、家长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为“合点并校”改革工作提供资源支撑。
副县长王相卿表示,2023年以来,该县先后投入2.4亿元,开工新建了五星乡寄宿制小学和清河头乡寄宿制小学,改扩建渠村乡安置区小学和濮阳县第十一中学。
创新机制 分类施策
为各乡镇量身打造专属方案
“合点并校”改革开始后,一些优质学校通过合并“老”“弱”“小”的学校,达到了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但是,学生上下学路程变远了等一系列问题也相继出现。为解决此类问题,濮阳县按照“一乡一方案、一校一策略”的原则,为各乡镇制订专属“合点并校”实施方案,积极协调解决各乡镇在推进“合点并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讲、看、算”等方式,实现自下而上积极改革。如,通过调查发现,县城关镇南街小学、东方红小学存在学生数量少、占地面积狭小、设施设备缺乏、无法开足开齐课程等问题,家长也迫切希望孩子能到办学条件更好、师资更优的学校就读。针对这一情况,濮阳县城关镇中心校在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将城关镇东方红小学合并至城关镇东关小学,城关镇南街小学合并到城关镇东、西完小,实现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
“通过前期调研等工作,我们发现个别乡镇的学校合并后,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居住地距离新学校较远这一问题。因此,我们推动了交界学生跨区域就读的政策。”王相卿说,也就是说,某些村庄明明属于这个乡镇,但其地处的位置却距离其他乡镇的学校更近,跨区域就读的政策就是针对这类学生,让他们可以就近就读。此外,该县以文留镇为试点,积极探索创新,引入第三方提供校车服务,在每个村庄设置学生接送点,实现“校车村村通”,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彻底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直是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濮阳县坚持统筹管理,合理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原则上,1-3年级学生仍以走读为主,不建议住宿;4-6年级学生尽量在校住宿,这样不仅便于管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很大帮助。”王相卿说,学生寄宿后,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学业与课程的辅导工作,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也能对他们的品行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三观”。(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