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6日发布智库报告《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深入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世界贡献。
报告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重要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回应世界对十字路口新路标的期待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伴随数百年工业化进程,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世界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的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报告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历史特点,是在世情国情社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作出的科学解答。
报告认为,这一重大思想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涵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基本问题,其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随着实践深化不断丰富完善。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说,“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与“十个坚持”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是创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崭新篇章。
报告还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倡议文明互鉴、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绿色繁荣、系统治理、务实合作,系统阐释和科学谋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凝结了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见。
以科学思想指引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科学理论引领前进方向。报告从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风尚等多方面,生动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提升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第一梯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水平整体提升;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012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曾经,中国北方秋冬季雾霾频发、部分河湖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响了史无前例、规模巨大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了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方法经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持续攻坚,2023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03个,占比达到约六成。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工程像一道绿色万里长城阻挡着风沙的侵袭,守卫着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
“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表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科学治沙,“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