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盛会 盛事 盛景

——河南省第十二届杂技展演暨首届“金龙杯”杂技艺术周综述

风起河南,龙舞濮阳。

当冬日暖阳与艺术热情相遇,当传统百戏与现代科技交融,当河南省第十二届杂技展演暨首届“金龙杯”杂技艺术周在“中国杂技之乡”举行,濮阳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魅力四射,沸腾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12月6日至9日,这场会聚全省杂技精英的艺术盛会亮点纷呈,可喜可贺,可圈可点,留下无数令人难忘的精彩片段和美好瞬间,为杂技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聚濮阳,颂歌新时代,险与奇竞秀;拥抱杂技,逐梦向未来,力与美齐飞。

盛大开幕,风生水起

波光潋滟,一泓水演绎万千气象;跌宕起伏,一台剧惊艳八方宾朋。历经改版迭代,开幕式现场上演的大型杂技情景剧《水秀·龙之秀》打破传统叙事模式,以四个各自独立又一脉相承的单元贯穿全剧。

这台以濮阳本土文化为主线,突破艺术分野,将体操、舞蹈、戏剧和神话传说等与杂技完美融合的剧目,大开大合、潮涨潮落之间,惊涛拍岸,险象环生,一环紧扣一环。在水、陆、空构成的立体舞台上,杂技健儿击水而歌,踏浪前行,或唤醒甲骨文内在的生命,或赋予龙图腾全新的意义,丰富内涵与精彩表演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

黄河贯穿濮阳东西全境,流程167.5公里;1987年,中华第一龙在西水坡出土,将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是龙的传人,对水文化、龙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两个大文化背景下守正创新,从服饰到舞美彰显水文化,从灯光到音响嵌入龙元素,从形式到内容都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进,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抱定的理想。”开幕式总导演、河南省杂技集团教练胡丹丹说。

肩上芭蕾如嫦娥奔月,有观众脱口而出:“感觉身上的鸡皮疙瘩掉了一地,真是美翻了!”

吊环舞者似凤凰涅槃,一个小姑娘惊得捂住眼睛,又忍不住从手指缝里悄悄地观看。

上善若水,龙行天下。这次第,怎一个“秀”字了得!

赛场竞技,逐梦“金龙”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盛会期间,来自全省18个地市19个团队的362名杂技健儿齐聚濮阳,展开激烈角逐。他们带来的22个节目各具特色,各有看家本领和拿手绝活,涵盖了柔术、蹬技、球技等丰富多样的杂技类型,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河南杂技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在A组展演中,漯河市杂技艺术中心的《说文解字》角度新颖、立意高远。演员用灵巧身姿拼成的一个个象形文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令人耳目一新。郑州市杂技团的《无极·蹬鼓》鼓点激越、鼓舞人心。鼓是精神的象征,杂技蹬鼓是力量与韵律的完美结合,赢得阵阵喝彩。B组展演同样精彩不断。濮阳杂技艺术学校的《出征·龙幡》疾如劲风、快如闪电,演员手持中幡翻转腾跃,堪称速度与激情的完美诠释,观之荡气回肠。河南省杂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无形·集体空竹》刚柔并济、险奇兼具,上下翻飞的空竹有如灵动的音符,将力与美发挥到极致,扣人心弦。

赏不完的视觉盛宴翩若惊鸿,不由心潮澎湃,快哉壮哉;品不尽的审美体验婉若游龙,不觉沉醉其中,善哉美哉。

多元活动,文化交融

赛场战犹酣,更多相关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此次盛会的又一盛事是成功举办了“杂技艺术的时代使命”报告会等系列活动。报告会高朋满座,与会领导和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凝聚了发展共识,并围绕如何用杂技艺术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等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追根溯源,杂技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中最先生成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几乎用不着“之一”。遥想当初,在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先民还过着以采集野果、狩猎野兽为食的生活。采集势必攀爬跳跃,狩猎则离不开围追堵截,多少突发情况,屡屡突破他们的体能极限。日久天长,这些不断超越自身的实战训练,不断积累丰富成为富有生存智慧的进攻技能和防护手段。于是,在劳作的间隙,先民之间据此进行的交流和切磋、传授和温习,慢慢具有了表演的趋向和性质。作为一种主要以肢体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化艺术——杂技,便在此过程中渐具雏形了。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杂技大国,中原是成就中国杂技的中坚力量,濮阳是中原杂技的重要发祥地,与河北吴桥并称“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杂技源远流长,并不断发扬光大。时至今日,杂技应结合新时代文化潮流与审美趋势,探索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并借鉴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如多媒体互动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让杂技表演突破传统舞台局限,创造出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赋予杂技表演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刘文华

2024-12-11 ——河南省第十二届杂技展演暨首届“金龙杯”杂技艺术周综述 1 1 濮阳日报 c151187.html 1 盛会 盛事 盛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