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质量滑坡到得到市长点赞,从学生流失严重到如今一位难求,从“筒子楼”到花园式乡镇学校……这是发生在台前县马楼镇第一中学的巨大变化。
时间拨回到2018年初,马楼镇第一中学基础设施陈旧不堪,配套设备几乎为零,偌大的校园,仅存14位教师和47名学生。提到这所学校,周边的学生家长都是默默摇头,谁都不愿意将孩子送到这所“差校”来读书。
改变也从此刻开始,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马楼镇第一中学大刀阔斧深化改革,全力以赴破解乡镇中学生源之困、师资之困、质量之困,成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教学+品牌”特色之路,实现了从“落后”到“先进”的跨越,蹚出了一条乡村教育振兴之路。
一年抓规范:让学生有精神、老师有活力、学校有形象
成绩差、生源少、设施落后、教师幸福指数低……这是2018年3月,当踌躇满志的耿仁锋作为学校新一届班子负责人准备大展拳脚时,所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一是生源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进城上学,使原本就有限的优质生源大量流出,这是不争的事实;二是师资问题,马楼镇第一中学的教学水平其实并不差,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教师队伍人心不稳,人才流失,进而教育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家长怨言不断。”工作15年的教务处主任吕玉祥这样说。
问题就摆在这里,怎么办?从哪里入手?学校班子集思广益,反复论证,最终确立全封闭式管理模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校长耿仁锋用北师大教授顾明远的教育思想作为办学理念,并带领全体教师细化落实,汇总形成一整套适合马楼镇第一中学教育实际的价值体系,使教师重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教师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学生带到教师手中同样重要。
上任第一年,耿仁锋作了28场宣讲——
在马楼镇党委会上,他主动申请半小时发言,向全镇党员干部介绍学校未来规划;在教职工大会上,他给老师们描绘学校发展蓝图;等到招生季,他走遍该镇所有小学,对学生和学生家长作专场宣讲。就这样,2018年秋季马楼镇第一中学招收新生240人,到2021年,学校已达到可容纳1243名学生61名教师的规模。
但想改变外界对学校的刻板印象,归根结底,得拿成绩说话。
在耿仁锋的坚持下,马楼镇第一中学对教学常规、教学教研进行了改革。“四个坚持”——坚持周常规检查、周教师公开课、月考、月家长会,规范了教师教学行为。“走出去、请进来、闭门修”——鹤壁市淇滨中学、濮阳市油田十中等名校均成为取长补短的典范,为教师能力提升、高效课堂打造提供参考。
从2022年起,马楼镇第一中学升入公立高中人数达49人,一举打破“乡镇中学不出成绩”的枷锁。老师有奔头,学生有劲头,往后几年,马楼镇第一中学“教风清正、学风浓厚”的教学氛围弥漫开来,学校平均分和综合排名连年位居台前县乡镇中学前列。
“虽然在台前县中学队伍里,马楼镇第一中学还算不上第一梯队,但它的发展模式非常好,值得其他乡镇中学借鉴。”台前县教育局局长孔祥涛说。
两年提质量: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凝聚向上力量
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后,“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就成为刻在马楼镇第一中学新一届领导集体骨子里的工作理念。大家着眼于更远处,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股力量从何而来?校委会成员一致认为:用服务说话,真心换真心。
乘着台前县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东风,马楼镇第一中学将破旧设施推倒重建,新建标准化田径场、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餐厅,为24个教室配备交互式智能黑板,为实验室、微机室、卫生保健室等功能室配齐配足仪器设备,校园文化、校园绿化也获得飞跃式发展。
“学校各项设施到位后,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让大家列举出对目前学校现状最不满的地方,结果被吐槽最多的就是食堂饭菜质量差、品种单一。”耿仁锋说道。既然是“民心所向”,那就从师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吃饭问题”着手。
为此,马楼镇第一中学对学校餐厅的配餐方案进行科学优化,提升饭菜品质。不仅如此,学校还安排校委会成员担任检验员,与餐厅管理人员、餐饮公司工作人员共同验收食材数量和质量。同时,每学期开展“家长进餐厅”活动,听取学生家长的建议。为严把饭菜加工关,学校在食堂安装多个摄像头和电子屏,与县市场监管局联网,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控,家长、教师可用手机实时查看,达到了“明厨亮灶”标准。
在保障“吃得好”之后,学校又将目光聚焦“住得好”。学生宿舍管理,既是学校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
马楼镇第一中学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整洁、舒适的住宿环境,不断优化住宿条件,每间宿舍均配有独立的洗漱间、卫生间,空调、净水机、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一应俱全,灭火器、消火栓、应急照明灯、安全出口标识牌等消防设施全部安装到位,充分保障学生就寝安全。
在宿舍管理上,学校坚持教育和管理、指导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以育人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为手段,积极营造良好的就寝环境,让宿舍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优良品质的第二课堂。
三年出特色:打造“风景这边独好”的乡镇中学
学校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青少年,马楼镇第一中学精心设计了开学礼、感恩节、毕业季等德育品牌活动,以及每学期一次的“校长面对面”。
“学生意见集中的问题,校长统一回答。涉及不同意见,经校委会研究后,再答复学生。这种互动既拉近师生距离,又能保证措施落实。”马楼镇第一中学副校长赵继才说道。
经过几年实践,学生关注的问题从早期的食堂菜品、热水供应等生活小事,逐渐拓展到了课堂教学和学校建设上,学生勇敢发声,学校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刘轩伽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学生提出增加社团活动时间的诉求。
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遵循“五育并举”理念,组织全校师生创建足球社团、篮球社团、乒乓球社团,但40分钟的社团课难以满足学生运动需求,经过学生“据理力争”,马楼镇第一中学每天上午、下午各开设30分钟大课间活动。在锻炼中长本领,马楼镇第一中学连续5年代表台前县参加“市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与市城区孩子同台竞技,并取得全市第6名的好成绩。2019年,马楼镇第一中学获得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称号。
在校园之外,学校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逢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赴将军渡纪念馆、甘草堌堆党支部、汪洋故居等开展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实地上好“大思政课”。
付出总有收获,成果有目共睹。马楼镇第一中学焕发青春活力,不断刷新学校办学水平,先后获得市先进集体、市文明校园、市花园式学校、市师德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让父老乡亲不必奔波市县接送孩子,在教育上少花钱,在生活上更富足。”谈及教育初心,耿仁锋仍然感觉肩上担子很重。⑨
本报记者 李世秀
通讯员 王传帅 张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