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位于市城区开州路与中原路交叉口西南角的市城市管理局“老李服务热线”大厅内,几名接线员坚守岗位,时刻准备接听群众来电。作为供暖质量的“晴雨表”,今年冬天的“老李服务热线”有点“冷”——供暖首日话务量呈断崖式下降。
“热线‘冷’的背后,是今冬供暖质量的提高。”“老李服务热线”接线员张晓平的话,道出了热线变“冷”背后的原因。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城区多个小区,市民的反馈和张晓平的话语互相映衬,其言语之间透露出对今冬供暖质量的肯定。
供暖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2024年市政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确保群众温暖过冬。按照工作部署,我市相关部门持续深化“全年供热”理念,突出工作重点,落实保障措施,夯实供热基础,稳步推进智慧供热,深入开展精准服务,确保了今冬高质量供暖。
走访:暖气热 热线“冷”
“今年供暖1个月多了,我家的暖气非常稳定,没有出过问题,现在家里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非常舒服。”12月18日,家住市城区绿景花园小区48号楼的赵先生表示,他家装的是地暖,去年供暖初期,家里的温度一直上不去,他打了好几次“老李服务热线”反映问题。相比去年,今年的暖气来得又早又热。
家住市城区昆吾花园小区的张先生,对今年的供暖质量同样非常满意。他说,去年曾有一段时间,家里的暖气跟没有一样,但今冬供热持续稳定,到家穿件薄毛衣还感觉热,“家里的蚊子都出来了”。
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城区添运小区、行政南小区等10余个小区,谈及今冬供暖,绝大部分居民表示“热”“还不错”“比去年好太多”,对今冬供暖质量总体满意。
相比居民家中暖气的热,“老李服务热线”今年明显变“冷”。“老李服务热线”是市城市管理局24小时免费上门受理水气暖报修、咨询、求助等城市管理领域的工作热线,至今已成立26年。每年的供暖季,是热线最忙碌的时段,热线员甚至忙得顾不上喝水。张晓平介绍,去年我市供暖首日,“老李服务热线”接到市城区瑞景新城、盟东、绿景花园、 绿景华庭等多个小区居民打来的热线;今年供暖首日,“老李服务热线”话务量由往年最高的3385个下降到269个。
谈起热线变“冷”,张晓平表示:“热线被‘冷落’了,市民对供暖工作的表扬却逐日增多,广大群众从心眼儿里满意。”
探源: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冷暖
“今年暖气的温度明显比前两年高了,供暖速度也快了,原来是油田这边新建热源点了。”12月9日,家住市城区盟东小区的董先生表示,“感谢政府重视我们的供暖问题,这暖气费交得值了!”
董先生居住的盟东小区,位置在今年新增3个热源点的覆盖范围之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冬季供暖备受市委、市政府和广大群众关注。去年冬天,市委书记万正峰、市长朱良才多次到供暖企业进行调研,对供暖工作作出指示和要求。市委、市政府广泛征求民意,多方科学论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热源单一、供暖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谋划,把“实施濮阳绿色热源供应中心项目”列入今年民生实事,下决心建设东部、南部、西部3个地热热源点,新增供热能力1000万平方米以上,尽最大努力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今年12月6日,濮阳绿色热源供应中心3个热源点全部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涵盖油田区域、西区、南区3个热源点,包括14口地热井、3台燃气锅炉、1座中水能源站、1座新能源机房及空气源太阳能系统等,总供热能力达1050万平方米,建设工程量大、手续复杂、时间紧迫。自今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市领导多次深入一线现场办公,统筹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市城市管理局成立领导小组,先后召开56次推进会议,由县级干部盯守现场,科学调度手续办理、施工建设、设备考察等各环节,集中精力、多头并进,实时跟踪督导,严把时间关、质量关、安全关。市热力有限公司在3个区域分别成立工作专班,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细化任务分工,台账式推进落实,实行交叉作业和“三班倒”、日调度机制,24小时不间断作业,提前完成油田区域地表清障,迅速实施地热勘探,及时了解地质情况、地热温度等关键数据,同步推进水、电、气、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项目设计、招标、施工、试运行等紧密衔接,全力加快项目推进步伐。
建设濮阳绿色热源供应中心,是市委、市政府站位大局、心系群众冷暖、着力解决热源单一问题而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暖心”工程。自7月20日项目开工以来,参建各方密切配合、协同联动、担当实干、昼夜奋战,仅用132天就圆满完成了原定6个月的工程任务,3个热源点全部按期正式投入运行,创造了项目建设的“濮阳速度”,构建起全市“一网多源、多源互备”的供热发展新格局,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区热源单一、供应不足等问题。
(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赵春晖 通讯员 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