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

玩转思维 让智慧在指尖流淌

—— 小学数学教学中“做中学”的实践与思考

市子路小学 鲁丙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践行“做中学”,通过组织学生及时、恰当地展开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数学智慧在学生的指尖流淌。

一、数——化虚为实,让抽象的数字变具体

数学离不开数字,但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数字是抽象的,为了使抽象的数字变具体,要为这些数字增加一些灵性。如一年级认识数字1-10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经历“数量-数-数量”这样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才能使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真正建立学生对数的初步感觉。

二、形——化零为整,让抽象的推理变清晰

公式推导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知识之一,其间要用到层层推理。为让学生透彻理解公式推导过程,学具操作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为促进学生透彻理解公式,做到灵活运用,课堂上指导学生摆拼学具,让他们亲自体会“转化”思想,在学具操作中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让旧知成为新知生长的土壤,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探——化繁为简,让繁杂的关系变明晰

小学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来说,要让这些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繁杂的关系变得明晰起来,就需要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把数学知识由抽象转化为具象。

如在一年级教学《比多少》时,仅仅依靠教师的反复讲解是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让学生动手摆学具,他们才能逐渐树立起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理解“比多少”的内涵,明晰其中的数量关系。

四、践——化腐为奇,让枯燥的作业变灵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践行“双减”政策,改变作业方式势在必行。为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设计动手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巩固新知。

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让学生与家长合作,数100粒大米为一份,称称质量,再称出这样的10份,即1000粒,算出质量,接着推算出10000粒米的质量、100000粒大米的质量……1亿粒的质量,从而让学生对1亿有整体感知。这样的作业有效填补了课堂上学具操作中的一些先天不足,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

手是我们的第二大脑,经常动手可促进思维发展。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技能,同时动手操作也是沟通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所以作为一线教师都应当重视学具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的数学智慧汇聚到于指尖,从而促进思维之花精彩绽放!

2024-12-31 —— 小学数学教学中“做中学”的实践与思考 1 1 濮阳日报 c152129.html 1 玩转思维 让智慧在指尖流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