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遇到了什么问题?”“您的诉求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商量解决。”华龙区在将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的改革实践中,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也逐渐得到增强。近年来,华龙区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健全组织、整合资源、多元参与、宣传教育等措施,以党建托起基层“大服务”、撬动基层“大治理”,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网格治理效能,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路径。
构建矛盾化解“一盘棋”
华龙区高度重视党建引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由社会工作部牵头建立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设立总召集人、副总召集人,总召集人由区委书记担任,副总召集人由区委副书记和区委组织部部长担任,高位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相关事宜;制定了工作规则,完善社会治理“一网统管”体系;打破信息壁垒,搭建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联动的一体化指挥平台,构建综治、信访、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各级职能部门“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切实化解矛盾纠纷。
装好线索摸排“减震器”
华龙区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多次排查工作,逐步形成了矛盾纠纷预防机制,确保做到“早发现、早疏导、早化解”。黄河路街道成立了42个排查小组,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等重点人群,严格按照“五不漏”要求开展地毯式排查,累计召开返乡人员恳谈会5次,入户走访排查并建立家庭和谐服务档案19948户;建设路街道开西社区组织成立了由小区党支部书记、小区业委会主任、楼栋党小组长、离退休干部等组成的“小区当家人”“夕阳红”“老教师”等矛盾调解分队,每周六开展集中排查活动,依托“社玲调解室”、民主议事厅、俊娟家事法律工作中心对矛盾纠纷进行化解……各街道、各社区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成立各具特色的矛盾排查、调解组织,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营造了和谐安定的社区氛围。
拧成多元化解“一股绳”
多方协同才能释放最大合力,对此,华龙区开展了大量实践。胜利路街道胜北社区联合物业公司、小区业主委员会全力打造“红色物业”,创新“一领四动”工作法,充分发挥“一员两长”效能,回应群众呼声,化解群众矛盾70余次,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濮东街道安厦社区构建了“1+3+N”专群联动工作机制,即由社区党组织领导,公安、司法、综合执法三方联动,专群结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同时,针对小区老年人多、出租户多、矛盾纠纷多等“顽疾”,成立由老党员、老干部、居民、社区片警、志愿服务队、法律志愿者等参与的“老党员说事室”、社区议事苑、“邻里帮”微调解室,逐渐形成了“党建引领、网格管理、联防联控、优质服务”的社区治理体系,切实化解矛盾纠纷。
架起风险隐患“高压线”
华龙区在多措并举大力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平安不出事”。大庆路街道大力推广“智安小区”建设,全面提升防控水平,最大限度发挥技术在服务民生、信息采集、侦查破案、风险隐患排查等工作中的作用。以“两队一室”建设为抓手,把群防群治力量延伸到小区物业、居民楼栋长、快递商超、医院、学校,构建了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信息联排、隐患联治、治安联巡、纠纷联调、教育联宣”新型警务机制。2024年以来,在该机制的助力下,华龙区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余件,助力侦破刑事案件21起,捣毁违法犯罪窝点15处,采取刑事强制措施38人,抓获网上逃犯7人。
织就全面覆盖“普法网”
华龙区邀请律师对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开展全覆盖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预防化解矛盾的能力;充分发挥“三官两员一顾问”作用,深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群众综合素养。积极开展多项普法宣传活动,推动法治宣传、和谐治理、志愿服务、道德新风、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走深走实。
华龙区将“党建+平台+网格”作为做好基层治理的“红色密码”,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着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群众和社会“同频共振”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全力推动矛盾化解,提高履职能力,服务好广大群众,凝聚了基层治理合力,构建了基层治理新局面。⑨
通讯员 郭亚玲 牛臻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