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动实现全社会教育公平指明了方向。
随着我市出生人口下降、城镇人口增加,近年来,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需不平衡、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全市教师资源富余与缺失现象并存等问题凸显。如何适应人口变化,科学布局规划义务教育资源?
2024年,市政协将协商的目光聚焦义务教育。
服务民生 聚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是老百姓最关心、最期盼的教育诉求之一,也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民生问题。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部署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攻坚行动,出台《濮阳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等一系列文件,启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下功夫、求实效,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及布局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2021—2023年,全市共撤并中小学225所。截至2023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838所,教学点252个,教师3.98万人,在校生63.86万人。
但对照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与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期待相比,我市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联合印发的《2024年重点协商计划》安排,市政协聚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我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及空间布局调整”作为2024年政协常委会重点协商议题,进行深入调研。
课题由市政协教科卫体委牵头组织,邀请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课题调研组,历时3个多月,到市直、县区有关单位和学校深入调查,并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做法。通过多次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调研组对我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及空间布局调整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走访调查中,调研组发现,我市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城镇挤、乡村弱,城镇学校大校额、大班额现象较多,择校热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乡村校舍闲置、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教师流动难,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该课题的调研,市政协主席徐慧前高度关注、全程跟进,多次对调研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市政协副主席王俊海一路领衔,主持召开多层次、多形式的调研座谈会,就报告的立意、谋篇布局、框架结构、主要观点等反复讨论协商、修改会审,形成《夯实战略基点 擦亮教育品牌 切实加快我市教育强市建设步伐——我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及空间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精准“答题” 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短板
2024年12月17日,市政协召开九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围绕“我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及空间布局调整”进行专题协商。市委副书记、市长朱良才到会听取意见建议。
调研组围绕“前瞻谋划、顶层设计,彰显引领力;统筹全局、协同联动,强化凝聚力;以人为本、依法依规,提升公信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注重执行力;夯实根基、强化保障,激活内驱力”等五大方面,从科学谋划、强化保障、试点先行、合理处置闲置资源、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建设优秀教师队伍、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等16个层面进行阐述,提出对策建议。(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樊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