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寒意正浓。1月7日,记者在清丰县固城镇刘张庄村看到,鳞次栉比的食用菌大棚与公路、村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清丰县固城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动员各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红薯、辣椒、叶菜等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那是刘张庄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有普通的温室大棚,还有爱尔兰大棚,俗称‘面包房’。”随行的固城镇宣传委员、副镇长邢东升说,随着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做生意,刘张庄村内绝大部分耕地已经流转,目前主要发展食用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在邢东升的带领下,踏入大棚,一阵阵暖意扑面而来。“这里面有空调,一年四季恒温。”邢东升指着大棚入口处的一个长方体机器说。只见机器上清晰地写着“食用菌空调”几个大字,显示屏上详细地记录着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环境参数。
“这是大棚的‘神经中枢’,菌菇长得好不好全指望它了!”站在一旁的基地负责人张洪英解释道。他说,2022年村里引进了爱尔兰大棚,整个大棚采用弧形设计,不仅外表美观,还采用隧道发酵技术,融合数字化技术,配备智能化温控系统,为菌菇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前两年,大棚内主要种植鸡菇、鸡腿菇,今年开始种植榆黄菇。
说着说着,张洪英急急忙忙往大棚外面跑,边跑边向棚内工作人员喊:“我说摁开关就摁!”不一会儿,记者看到,棚内菇架上出现一条类似棉被的东西,在传送带的输送下覆盖到已经摆放整齐的菌包上面。
“我们正在给菌包覆土,增加湿度更利于榆黄菇生长。”张洪英补充说,爱尔兰大棚是国内先进的食用菌生产大棚之一。棚内采取立体化设计,密度大、产量高;棚外配套有传送带等设备,菌包上料、下料、覆土等工作全不费功夫。棚内用工全部都是刘张庄及附近村村民,有临时的,有长期的,干活儿省事多了。
据介绍,榆黄菇香味浓郁、味道鲜美,具有调节免疫力、抗衰老等生物活性,深受消费者喜爱,主要销往上海、广东等南方城市。基地内的爱尔兰大棚已有一半放满菌包,接下来将陆续把剩下的大棚放满菌包。每个大棚内放1万余棒菌包,每棒菌包能产菇1公斤左右。
“我们计划入棚12万棒菌包,争取春节前抢‘鲜’上市。”谈起今年的销售计划,张洪英充满了信心。⑩
本报记者 王莹 刘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