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金堤

历史剧的思辨与隐喻

——略谈豫剧(大高调)《社稷铮臣——汲黯》

□ 王芳

剧作家都有一个梦,就是写出喻古今、动心肺、启哲思的历史剧:效仿汤显祖,捧出《临川四梦》,突显精神力度;效仿孔尚任,拿出《桃花扇》,对现实进行反思。

正如剧作家郭启宏所说:“编年纪事中语焉不详的暧昧之处,那些令史学家举笔踌躇的缝隙和断裂,恰恰是剧作家驱驰想象、挥毫泼墨的广阔天地。”剧作家把自己的情思寄于其中,进行历史的、人生的、哲学的、美学的思考,给时代留痕。剧作家贾璐当然也是如此,写一部真正的历史剧,做一场充满追求的哲思梦,是他越来越强烈的创作冲动。如果说当初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的《曹操父子》是他对中国历史的初步探求,而到捧出《社稷铮臣——汲黯》(以下简称《汲黯》),已能触摸到他多年在做的一种梦。他在历史中存疑、辨伪、探究、求真,以期与古人实现灵魂上的共鸣,这样的孜孜以求促使他在历史剧创作方面越发驾轻就熟。

剧本只是平面文字,立在舞台上,离不了主创团队的二次创作。我们观看舞台上的立体成品时,有了第一层次的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继而有了第二层次的欣赏态势,然后有了倾诉的欲望。新编历史剧每年都有,但局限于讲故事的不少,能让人深层次思考的不多。因此,看到《汲黯》上演,引出多维度的评诉是必然的,现试着撷取几朵浪花与读者和观众共享——

一是来自豫剧(大高调)剧种本身的感受。

恕本人孤陋寡闻,这是第一次知道豫剧中有大高调,也是第一次现场听到这样的演奏和演唱。开场便听到一种声音,似从天际飞来,又如一条龙飞舞在剧场、环绕在耳边,贯穿全剧。这样特异的声音调动起所有感官,便不由自主地去追踪它。细问才知,这声响出自大高调剧种独有的大长号,这长号后来也脱离乐队出现在舞台上,成为演员的道具,奏响汲黯最后的悲歌。第二场,汲黯夫人的咏叹调中忽然出现了高音,那高音似乎是喉咙和后脑勺的共鸣,嗡咚嗡咚的,浑厚而高远,穿越尘世的风烟,落在每个人的肩头和耳朵。一点点回味,这样的长号和高音,应该是回响在旷野中的。无论旷野中的风多么强势,无论戏曲征程的路多么艰难灰暗,这样的高调都带有原始的野性,穿越灰暗而来,带着磅礴的生命力。

野性,或是血性,是城市化过程中逐渐丢失的东西,而这样的剧种中保存着这样的活态传承是一件幸事,我们有理由保护好这样的珍稀存在,也为我们戏曲长廊保存一丝野性,以便我们随时回返和前行。

二是来自二次创作的精妙。

“汉家陵阙”,这是定格于李白诗中的废墟上的美学,本剧却把两个阙门作为意象立在舞台上,故事本就发生在汉朝,确实是汉家陵阙。这阙,是宫廷,是野外,是庙堂与江湖的区别,简简单单,喻意自明。

让人惊艳的是,第四幕中出现了汉武帝和东方朔到汲黯家里听墙根儿的桥段。编剧能想到这样的桥段,令人叫绝。一个皇帝,一个重臣,跑到大臣家里去偷听,把皇帝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将皇帝平民化,是可信的。

要郑重声明的是,这样的桥段经过二次创作后,更让人拍案惊奇,舞台上的灯光渐次暗下,只有后幕射来的光,两个人的剪影出现在观众眼前,动作充满喜感。看着动作滑稽又可爱的剪影,我忽然明白,这是皮影戏。导演竟然能想出如此创意,皮影戏一样的呈现听墙根儿如此吸睛,这样的舞台处理不得不让人惊叹与兴奋,给紧张的剧情带来松弛感。张弛有度,是文学中最讲究的呼吸感,没有呼吸感的作品,便缺乏了吸引力。

还有,巧妙“使用”东方朔,是编剧的妙思。文学家东方朔在汉武帝一朝是个独特存在,让他穿插剧中,作为调和的作用,这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意外带来的往往就是惊喜。当然,二次创作中,东方朔勾画了三花脸,言语诙谐之外,动作滑稽,完美地承续了中国戏曲的“谐”。中国戏曲,自优孟衣冠始便不能少了“谐”的成分,到汉代百戏产生,假定性出现,再到唐代参军戏产生,“苍鹘”一角本身就是丑角,唐明皇还以丑角形象坐定梨园鼻祖。可以这么说,没有丑角的戏,是不完整的。但当今戏剧创作,多陷于宏大叙事,丑角有被遮蔽的倾向,回归并提炼丑角,是主创人员熟谙中国戏剧的最佳呈现,此处当浮一大白。

三是对士大夫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精准反映。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样的《正气歌》经常出现在多个剧作中。我认为,这是文天祥为所有的士大夫代言。士大夫与正气,是一组标配。

贾璐写汲黯,虽然有命题作文的因素,但又何尝不是他对汲黯这位乡贤有深深的爱意、敬意和审视?于是,命题之框架烟消云散,只余自己胸中块垒。他在濮阳之地回返历史现场,体会历史的硬度,以当代人的心去体察汲黯的心,以跨时空的交流实现情感上的相知,以一个资深编剧的姿态把控审美走向,从而在心灵层面产生创作的冲动。

是的,历史中语焉不详的暧昧之处是编剧的喜爱,但真实的史实又让编剧有据可依。于是,他坚守历史真实,把握虚构尺度,加加减减,力求把汲黯写活。这些故事中,汲黯直谏是真的,汉武帝堵瓠子口是真的,汲黯死于任上是真的,除此之外,做一定的虚构使戏剧情节更加精彩。这是剧作家一以贯之的态度和立场。

汲黯为汗血马救下一个御马监,为救瓠子口的百姓,与田蚡、张汤这样的国戚权臣对峙,秉笔直骂田蚡,做了京兆尹不畏权势,直到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再加上,从一匹马成为汉武帝宠物,到刑白马、沉玉璧堵瓠子口,这样首尾响应的过程,写尽了汲黯的骨头。一个单薄的书生,面对皇权、制度、人性、人情,莽苍苍历史长河,这样的身影多么孤单又多么崇高。

真实的汲黯也好,舞台上的汲黯也好,何尝不是具有思辨性的存在。从古至今,当权者更多需要的是顺从和趋炎附势,一个贤臣得遇一个明君,才能得贤名,即使明君也不能保证一个诤臣有一个好下场,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哀,也是士大夫的悲哀,但还是有那么多的士大夫前赴后继,构成中国历史悲壮但光辉的册页。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没有所谓的过去史。这是历史剧的内核所在。历史剧的现代性,是一个编剧一部剧作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本剧的现代性和思辨性同样存在。做官为谁?能否把民生真正放在头条?有多少人还如田蚡一样,为私利置民众于不顾?有多少人如张汤一样,媚上而苛下,视生命如草芥?每一个问题都振聋发聩,戏只是故事的立体呈现,而隐喻却回响在剧场,回荡在观众心里,甚至绕梁三日,这是戏剧的留白和隐喻,言外之意才是深刻的,可细品。

正是透过思辨性和现代性的人物刻画,才能产生艺术的思想力量,审美的伟力往往与思想密不可分。中华文脉几千年未曾断绝,不仅是因为文学文化的绵延,更因为士大夫从不断流。

四是黄河文化与廉政文化、地方文化的有机联合。

当今社会,提倡廉政文化已成为一股清流,廉政与否关系着民生与社会安定。无疑,正廉勤忠的汲黯是最佳典范,立标杆,树旗帜,是治政之必需。历史不等同于现实,挡不住人们对这样的人物的深情呼唤。人物立住了,戏便立住了,以文化人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在故事的发展中,又天然地勾连着黄河文化。

瓠子口,曾在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决口。此次黄河决口,危害巨大,泛滥淮泗流域,十六郡被淹没。这是有汉以来最大的一次黄河决口,造成梁楚之地连年遭灾,民不聊生。汉武帝曾令汲黯堵口,憾未成功,一直到20多年后,这个口子才堵上。对于黄河,对于濮阳,这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河安澜是几千年来人们不绝的功业和诉求。塑造汲黯形象的同时,把黄河文化不经意书写在内,既是本剧可以多维度解读的一个方面,也是历史剧创作的高明之处。要知道,弘扬黄河文化,就是传承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就是塑造时代价值和民族品格。

濮阳的剧团剧种演濮阳的历史人物,相得益彰,这是濮阳挟西水坡遗址回响、借澶渊之盟和约书写的新篇章。黄河流经此地的雄浑孕育了汲黯这样的人,也孕育了大高调这样的生命力量,当然也孕育了贾璐这样的剧作家,一切风华尽在濮阳。

读濮阳,亦可借助《汲黯》之名。推动文旅发展,不妨以《汲黯》之名。

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此剧的粗浅认识,实际上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解读,见仁也见智,见山也见水。

要补充的是,它还不够完美。比如说,东方朔的机智不足,田蚡太过脸谱化,汲黯的正气足、人性光芒不够,灯光不够清亮,舞台还可以再简洁等,但瑕不掩瑜,再修改过后,它将是一部好剧,可列入戏曲族谱!

2025-01-15 ——略谈豫剧(大高调)《社稷铮臣——汲黯》 1 1 濮阳日报 c152986.html 1 历史剧的思辨与隐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