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生都在追寻生命中的光。而教育,就要教师感受学生生命中投射的每一束光,并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新接的班里有个孩子叫小周。她个子中等,平时看着文文静静,不太喜欢与大家玩耍,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写作业,可就在我接班后第一次数学检测中,她只考了28分。当天晚上,小周的家长发给我的信息内容更让我不寒而栗:“我上课听了,作业做了,为什么只有这么点分数?我真没用……怪不得爸爸妈妈不要我……我还不如死了算了。”这是小周写在纸条上的话,她妈妈无意间看到后转发给我。
读完这段话,我内心五味杂陈。我无法想象小周倔强中透着落寞孤独、心怀期待又满是失望的模样……或许她只看到了脚下的阴影,而忘记了头顶的阳光。
那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周一的课余时间,我和小周聊天,询问她那次数学测试没有考好的原因。小周说:“我努力学了,但就是学不好。”停顿了好久,我抚摸着她的头告诉她:“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29分就算及格。”她想了一会儿,有些无奈地答应了。结果,第二次数学测试小周考了58分。虽然是58分,我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她,因为这还是不及格的分数。于是,我另辟蹊径,让全班学生把上次考试成绩和这次成绩做了一个减法游戏:上次考了90分,这次还是90分,相减就是0;上次95分,这次93分,相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只有一名学生相减后是30分,就是小周。我故意大声地问孩子们:“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呀?”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小周。”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她一个人进步了 30分。这时,小周脸上的紧张低落渐渐消失了,开始洋溢起自信的笑容。我想,此时的她应该是幸福的、喜悦的。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很看重同伴关系,于是我故意让小周赢得同学们的认可。这一招“曲线救国”,我想在她的成长中会留下些许痕迹,也许能够唤醒她心中的幸福感。
虽然小周的自信心回来了,但是她的那句“还不如死了算了”一直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我想我必须正向面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归属和爱的需求放在第三层次,两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小周也正因为这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才会产生问题。我坚信我要做她的灯塔,在带给她温暖的同时,指引她穿越这片情感的浅滩,点亮她生命中的那束光。
老师要真正走近孩子,必然要走进孩子的内心。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可能就是微不足道却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一个微小的动作,或者是一个肯定的眼神。
教育最终的结果不是纠结于学生究竟考多少分,而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珍视生命的人。从前,车马慢,相见时难别亦难;而今,育人慢,花开待君缓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