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马克思计划撰写的鸿篇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草稿,《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几乎囊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源头,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周转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等重要内容都在《手稿》中得以萌芽、创立或完善,后来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的《资本论》也只是这一宏大计划的部分展现。《手稿》不仅在基本思想上,而且在根本方法、研究对象、理论内容和价值旨归上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特征和精神内核,它既是构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般探讨,同时也是将唯物史观运用于经济研究过程的伟大实践。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方法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方法正是自《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后来十多年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总的结果”,即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手稿》深入分析了以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指明了以资本逻辑作为生产关系的社会形态的文明作用和历史局限,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通过尖锐的矛盾、危机、痉挛,表现出社会的生产发展同它的现存的生产关系之间日益增长的不相适应”,最终得出了“用暴力消灭资本——不是通过资本的外部关系,而是被当作资本自我保存的条件——,这是忠告资本退位并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生产状态的最令人信服的形式”的科学结论。同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马克思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大量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在《手稿》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使用的所有范畴及其规律都不是凭空虚构的,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利润、地租等经济范畴都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运动和历史发展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辩证性抽象,并且在《手稿》和《资本论》之间可以明显看出这些经济范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总体说来,没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对社会经济运动的历史性考察,就没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从具体到抽象的叙事过程;没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逻辑结构和范式表达,就没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唯物史观的精神内化和现实运用,二者不过是同一理论建构过程的不同侧面和环节,均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特征和精神内核的方法论表达。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性的生产活动
在《手稿》导言中,马克思开宗明义地规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对研究对象的初步界定,这一界定彻底否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把分配作为经济学本原问题的传统观点。《手稿》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首先确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将一般的“历史性的社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使探究具体的“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即现代资产阶级生产——的内在结构和运行规律成为可能。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生产才可以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起点,其他环节均被作为整体的生产内在地包含着。由此,马克思得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个基本结论:一方面,社会生产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另一方面,生产作为总体中的一个特殊环节支配着分配、交换、消费三个其他要素。可以说,《手稿》中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对象的界定为之后的《资本论》确定了基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角度出发将人类社会换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并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重申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他认为资本主义在其自身发展中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性和历史局限性,终将被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但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却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并未有效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资本的无限增值依然通过种种手段牢牢占据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甚至造成了机器驱赶工人的失业浪潮。这里内在地包含着一个矛盾:资本由于自身的增值需要,会用尽一切办法来创新生产手段并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这反而变相地为工人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准备了客观条件,尽管资产阶级会通过扩大再生产、裁减劳动力或者延长相对劳动时间等手段继续侵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但这种侵占毕竟是有限度的。当资本主义生产方所创造的社会自由时间不可避免地超越了剩余劳动时间,那么工人的必要劳动就会因为剩余劳动无法得到实现而中断。
(摘自《理论视野》2024年第10期12页~18页)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