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文华 王同录 通讯员 王莹
赴市安阳地区医院(以下简称“地医”)采访的过程,是一次接受健康教育的过程。接触地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雪华,拓宽了记者对这些器官的认知。
杨雪华,46岁,周口市西华县人,2003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耳鼻咽喉科硕士,2012年赴301医院进修。擅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的诊治,等离子微创治疗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及咽喉部良恶性肿瘤,高倍显微镜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的治疗,鼻腔鼻窦癌、喉癌、下咽癌、鼻咽癌、涎腺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杨雪华是中华医学会会员,河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委员,河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学会委员,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
耳鼻咽喉头颈,集中在方寸之间,关乎我们生活的每一种体验、每一丝感受,维系着生命的和谐与美好,守护着我们与世界相拥的通道。以鼻孔为例,每一次翕动,都在过滤空气中的尘埃与杂质,确保清新纯净的气流涌入我们的身体。早晨醒来,鼻孔率先捕捉到空气中露水的清甜、花朵的芬芳,引领我们开启崭新的一天。然而,当疾病降临,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味觉消失,呼吸沉重,美好的感知也随之模糊。这时,杨雪华和他的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与精心的服务,驱散阴霾,疏通障碍,让鼻孔翕动自如,衔接眼前的烟火气和远方的诗意。健康得以继续,幸福也是。
一
“我这个病,可没少跑地方看。因在成都有亲戚,还专门跑到四川华西医院做过手术,可看来看去就是看不彻底,反复发作。直到遇见雪华兄弟,才算遇着了‘真人’,除了病根。眼看快过年了,我专门坐车来复查一下,顺带给杨大夫捎了点山核桃。送他红包他不要,送点山核桃吧。要不心里过意不去。”1月13日,在地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房里,来自太行山大峡谷的张海滨说。
张海滨告诉记者,他今年40岁,上有年迈双亲需赡养,下有年幼子女待抚育,肩上担子重如山。三年前,厄运降临,他不幸患上了颈深部脓肿合并上纵隔脓肿。据说这病不能得,得了就没好。这病多由细菌感染引发,颈部的脓肿沿着组织间隙向下蔓延,累及上纵隔。颈部和纵隔内有多个重要血管、神经和气管,脓肿一旦形成,就像在体内埋下了一颗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病情来势凶猛,张海滨的脖子变得又粗又大,很快把气管给压扁了。发病时,他呼吸困难、咳嗽不止,难以发声,每喘一口气都要竭尽全力,面部豆大的汗珠,常常急得汗泪交加。一开始,他和爱人并不知道这具体是什么病,因为病发时伴随寒战、高热、烦躁不安、心跳加快、声音嘶哑等症状,且疼痛剧烈,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更重,甚至麻醉性镇痛药也不能缓解,颈部、耳后以及整个胸部和两侧肩胛之间疼痛不止,附近医院以为是感冒发烧上火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或化脓性扁桃体炎。吃过不少消炎药,也没少从颈部、胸腔抽积液,但都是临时缓解一下,隔不多久又发作,并且越来越严重。四处寻医无果,张海滨心灰意冷,打算放弃。病在他身上,痛在妻子心里,两口子的精神都几近崩溃。
2023年12月的一个下午,张海滨再次发病,附近医院不敢收治。他想只能再去亲戚所在的外地医院了,但是病情危急,恐怕路上就会出事,他妻子中途改变主意,把他送到了地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妻子找人打听过了,这里的杨雪华大夫水平高、本事大,根本用不着舍近求远。但光听名字,还以为是个女医生,见了面才知道是个男的。她担心杨雪华也不收治,或不尽心尽力,瞅个空子塞他白大褂兜里2000块钱。救人要紧,杨雪华看她一眼没多说什么,手术一结束,便让护士把钱还给她了。
“雪华兄弟真是人如其名,冰清玉洁啊。他人品好,医术也好,经他手术治疗一年多了,海滨再没复发过。我们算是来对了地方。”张海滨妻子动情地说。
“张大哥来到我们科的时候,情形真是不容乐观,脖子肿胀得快跟头部一样粗大,呼吸困难,上气不接下气,令人揪心。现在好了,一点也看不出当时的样子了。”地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护士长宋朋艳说。
宋朋艳告诉记者,张海滨到时是下午六点,已过了下班时间。可是,医生护士是没有按时按点下班概念的,病人来了就得火力全开。杨雪华为张海滨开辟绿色通道,最快速度进行了CT、彩超等检查,发现他上纵隔及颈深部间隙全是脓液,纵隔脓肿张力比较大,随时都可能膨胀破裂,引起脓胸,并发不可挽回的损失,死亡率相当高。经过紧张有序的抽血、检查、会诊、确诊、拟定治疗方案,晚上七点多,张海滨被推进手术室。
“颈深部脓肿合并上纵隔脓肿非常凶险,”杨雪华说,“致死率在百分之四十与百分之七十五之间。一旦确诊就应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切开引流是目前治疗的重要手段。西方有谚,切开脓肿,不能等到太阳落山。足见其紧迫性与危险性。因脓肿已浸入颈深部多个皱褶间隙,清理难度大,从晚上七点多到晚上九点多,我们为海滨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手术。虽然我们自信手术没说的,但治愈效果这么好,再没复发,还是叫我们有点喜出望外。”
又说:“张哥张嫂,这兜山核桃我替大伙儿收下,多谢了。宋朋艳还记得你们两口子的身份证号,刚才给你们定了最后一班车的回程票,现在还早,你们多在这城市走走看看,到时去车站直接取票就行了。”
张海滨两口子没想到这一点,一时急得不知说什么好。杨雪华和宋朋艳笑着告诉他们,患者从医院获得健康,无病无灾地过个平安年,比什么都好。
二
地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房走廊两侧的墙上,等距离排列着一个个挂钩。宋朋艳告诉记者,那是给患者悬挂吊瓶用的。科室核定床位34张,寒暑假高峰时段增加到80多张,有些患者带了铺盖卷和钢丝床前来住院,现在不主张加床了,科室腾出部分空间,仍常年开设43张病床。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患者,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需要手术。科室一天的手术量,最多时需安排30台,其中杨雪华个人参与主持的手术有10多台。经常从早上做到晚上,连台手术,中间不休息。“所以,”宋朋艳说,“我们杨主任从没过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如果你在门诊、病房找不到他,那他一定是在手术室里。”
“谁说不是?”地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徐金红接过话茬说,“有一个雪夜,我值夜班,正打算隔窗欣赏对面楼上的雪景,一群人慌里慌张地送来一位颈部受伤的患者,浑身是血。经了解得知,他刚才跟人打架了,对方的水果刀刺中了他的颈部,失血过多,血压过低,看着就恐怖。我心里清楚,杨主任刚结束手术回家休息,但实在没有别的办法,这情况太危急了,只能给他打电话。杨主任安慰我别怕,先稳住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术前准备,他马上就赶过来。听到他的声音,我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就像有了主心骨。”
徐金红告诉记者,电话撂下不久,进来一个鼻青脸肿、满头冰雪、浑身泥水,走路一瘸一拐的人。她起初以为又来了个患者,那人一说话,她才吃惊地发现,这个面目全非的人竟是杨雪华。原来雪夜路滑,他骑自行车赶来的路上摔倒了。徐金红有些内疚,更多的则是心疼。她想给杨雪华找点医治跌打损伤的药,可杨雪华顾不上,一边查看患者伤势,一边洗手更衣,迅速进入术前状态。
颈动脉是人体的命脉,也是颈部的重要血管,连接着大脑和心脏。徐金红说,动物捕杀猎物为什么要先锁住对方的咽喉,就是为了切断它的命脉。如果你对动物捕杀猎物无直观印象,那应该见过杀猪宰羊的屠户,也是先用刀刺穿它们的颈部,切断动脉。颈动脉血管压力大,一有创口,血液可呈喷射状溅出,俗称放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条血管受伤,后果不堪设想。抢救颈动脉,只能分秒必争。
手术室内,无影灯洒下惨白的光,器械泛着冰冷的光。杨雪华深吸一口气,轻轻拨开患者伤口周围的组织,每个动作都百倍小心,生怕触碰到那脆弱的颈动脉。正当准备进行血管修复吻合时,患者的血压突然出现小幅度波动,监护仪发出急促的警报声。但是,杨雪华处变不惊,他冷静地示意助手调整药物剂量,手中的动作一刻不停,双眼紧紧盯着创口,为患者止血。
针线穿过血管壁,又迅速被拉回。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杨雪华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他的眼神始终专注,动作有条不紊。
徐金红说,她给杨雪华打下手,全程参与了那场惊心动魄又饱含精微技术的手术,心一直悬在嗓子眼上。尽管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但杨雪华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沉稳有力,没有丝毫慌乱与迟疑。直到患者微弱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苍白的脸上慢慢泛起些许血色,她和杨雪华才互相望一眼,各自长舒了一口气。
“那个夜班一生难忘。”徐金红说,“那晚的雪又大又密,像满地流动的月华,照亮了整个夜空。”
三
“雪华是我亦师亦友的兄弟,我们俩同乡、同学、同事,读的同一所中学、大学,他高我一届,毕业后又来到同一家医院的同一个科室,我对他知根知底。虽然他只是比我早一年来的地区医院,但感觉上差了不是一点半点,他的敬业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地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春业说。
张春业告诉记者,科室任务繁重,人手紧张,满打满算只有8名医生。尽管如此,杨雪华仍然坚持每年选派一个人去北京、上海等全国知名医院进修,及时跟进中国南北两地最前沿的技术。每周四为科室学习日,交流疑难病例,分享业界动态,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会诊、手术。地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之所以名声响亮,好评如潮,就在于杨雪华带领全体医护人员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开展新项目新业务,服务前来就诊的患者。近些年来,科室成功开展的经迷路岩尖部胆脂瘤切除术、高倍显微镜下听骨链重建术、鼻内镜下颅底肿瘤切除术、耳内镜下鼓室成形等手术,不仅领先周边地区,也为无数患者驱散病痛,带来生机。
说话间,宋朋艳的手机叮咚叮咚地响了几声,她低头一看,惊喜地说道:“呀,这个艳红姐真的越来越漂亮了!”
艳红全名张艳红,45岁,家住安阳市内黄县农村。她发来几张照片,问宋朋艳:“恁看我是不是又好看了?”
两年前,张艳红患上一种来路不明的疾病,突然口歪眼斜、鼓腮漏气,耳鸣不止、听力锐降。女人哪有不爱美的?她急火攻心,很快消瘦下来,体重只剩下80斤。她先后去多家医院就诊,看了西医又看中医。医生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予以营养神经、针灸、艾灸等方法方式治疗,治来治去不见轻。皮包骨头、模样怪异,花费巨大、久医无果,可把她给折磨惨了,她几度产生轻生的念头。
历经周折,张艳红于去年夏天来到地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雪华仔细查阅她的病历,询问她的病史,发现问题远非面瘫那么简单。因为张艳红总是答非所问,尤其在她左耳边说话几无反应,问她是否知道左耳已近失聪,她懵里懵懂地说,也不是一点不知道,但不痛不痒,一直以为是面瘫引起的并发症,治好了面瘫,耳疾也就好了。她做梦也不会想到,正是耳朵上的疾病,才导致的面瘫!内镜检查、听力学和影像学检查报告显示,张艳红左耳岩尖部有一胆脂瘤,周围及临近颅底骨质业已被腐蚀。
杨雪华告诉记者,岩尖部胆脂瘤,别说张艳红听不懂,就是一些年轻医生也没大听说过。岩尖位于耳侧颅底深部,毗邻诸多重要血管、神经,因其生长缓慢,早期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故不易诊断。如不及时治疗,肿瘤不仅侵蚀岩尖部骨质,还会累及内耳、中耳、面神经骨管、颈内动脉管,以及硬脑膜、桥小脑角区等区域。甚至出现面瘫、眩晕、耳鸣、复视、视物模糊等症状,直至听力丧失,神经功能缺失。
因多重结构已破坏,医治难度大、风险高,经会诊研判,杨雪华决定为张艳红进行经岩尖部胆脂瘤切除手术,同时进行听骨链重建手术。考虑到人工听骨成本高,患者经济确实困难,而张艳红又多花了不少冤枉钱,杨雪华征求过她和家属的意见,使用自体乳突皮质骨仔细加工打磨,重新为她建立了从鼓膜到内耳的声音传导通路。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好在术后效果不错,张艳红不仅恢复了听力,面部组织也各就各位。所以,她等不到一月一次的回访,常主动发来照片,或打视频电话报喜:“恁看我是不是又好看了?恁看我是不是又好看了?”
记者凑近宋朋艳的手机一看,一个明眸皓齿的女子正在屏幕那端挥手致意,笑靥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