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构建华北能源安全的智慧“铜墙铁壁”

——记者探访中原储气库群

在我市所处的华北地区,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上矗立着6座巨大的地下储气库——中原储气库群。这片由中原油田精心打造的能源堡垒,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群,担负着季节调峰、平稳供气和国家能源保供等重要任务。截至目前,中原储气库群已实现安全平稳生产超过1200天,累计注气量超22亿立方米,采气量超7亿立方米。中原油田正是通过一系列创新管理和数字技术应用,确保了这一重要设施的安全与高效运行。

井控治理:变“单井管控”为“分级管控”

1月17日,记者走进中原储气库群卫11储气库控制室,这里灯火通明,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更新,显示着各气井压力变化情况。工作人员正紧盯关键指标,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任何异常。为保障气井的安全稳定,中原油田实施严格的井控风险管理体系,变“单井管控”为“分级管控”。

中原油田工程技术管理部副经理耿新中站在一排排监控设备前向记者介绍:“我们按照放压、分析、治理‘三步走’原则,对带压气井进行实时在线压力监测和放压处理。如果气井压力落零后无反弹,则判断为低风险井;如果放压后仍存在动液面、压力、流量等变化波动,则需实时监控并限压注气、限压生产;如果放压后压力仍不断升高,则需立即关停气井,并实施封堵作业。”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对于高风险井如文56-1井,中原油田在其旁边新开钻了一口更新井,以代替老井进行注采生产,同时对老井进行封堵作业,从而快速有效地消除了风险源。现场工程师徐连军回忆说:“当时我们根据回传的数据,第一时间组织专业人员对该井进行油套环形空间压力放压,并按照‘一井一策’井控方案,对该井采取了限压注气和限压生产的措施。”

数字赋能:打破“信息壁垒” 实现信息共享

步入储气库管理中心的生产指挥中心,只见大屏幕上不断切换着不同站场区域的工作画面,每隔10秒至15秒就会刷新一次。这个场景的背后是信息化数字化平台的强大支撑,它打破了各注采站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信息共享。中原油田储气库管理中心副经理杜远宗介绍说:“依托信息化数字化平台,我们不仅实现了生产数据的集中监控、远程调控和统一管理,还构建了涵盖DCS系统(站场过程管控)、SIS系统(保障设备及人身安全)、FGS检测系统(监控火灾及可燃气泄漏)、压缩机在线检测系统等在内的综合安全防护体系。”

利用该信息化数字化平台,中原油田自2024年以来,共发现2万余处隐患,故障处理及时率在98%以上。针对140余口封堵井,中原油田建立远传平台,安装了压力远传装置,一旦出现泄漏问题,单井压力信息会立即回传并报警,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安全风险。

立体防护:构筑全天候全方位安全防线

清晨的阳光洒落在卫11储气库的金属结构上,反射出了耀眼的光芒。随着一阵轻微的轰鸣声,无人机从院内缓缓升起,开启了一天的巡逻任务。在这里,无人机每天8时准时升空,按照预设路径对方圆7公里内的所有封堵井、丛式井组、单井井场、放空区域等设施进行检查,飞行时间约20至30分钟,每天共巡逻12次,往返总里程达240公里。

助理工程师郭瑞华站在控制台前,看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说:“在室外,我们使用无人机进行户外巡检;在室内,我们则使用机器人进行巡逻,实现了‘天上地下’全方位跟踪巡逻。”压缩机设备被视为储气库建设的“心脏”,尤其在周期性注气任务期间,管理中心每天都会利用机器人对压缩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细致检查,确保其稳定运行。

此外,储气库管理中心积极与天然气产销厂、油气技术加工服务中心等单位合作,定期开展专业化运维服务,进一步增强储气库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储气库安全运行。

目前,中原储气库群已先后完成两轮周期性注采生产任务,正在执行第三轮采气工作。中原油田储气库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秉持注得进、采得出、留得住的原则,深化井控治理,强化数字赋能,优化地面巡护,为保障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能源供应贡献更大力量,铸就中原储气库群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⑩

本报记者 史式灿通讯员 李英

2025-02-12 ——记者探访中原储气库群 1 1 濮阳日报 c154295.html 1 构建华北能源安全的智慧“铜墙铁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