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舞龙、踩高跷,精彩纷呈;赶集、看戏、品美食,人山人海。2月11日,濮阳县海通乡两门村锣鼓齐鸣,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齐聚于此,观赏村里的社火表演。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门村社火既充满传统民间的文化韵味,又富有现代生活气息。舞龙、舞狮、旱船、踩高跷等轮番登场,把节日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30余名高跷艺人身着彩衣、头戴面具,沿村主干道表演戏曲人物及神话故事,并与沿途观众频繁互动,引得叫好声连连;有村民舞动竹编火龙,寓意驱邪纳福,场面震撼,赢得喝彩声不断;有村中长者主持的祭祀仪式,庄严隆重,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礼;汇集本地特色的小吃如油糕、蒸包、糖人,以及周边乡镇特产如熏肉、米酒等,让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
据介绍,两门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素有闹元宵传统。北街舞龙、南街舞狮、西街背阁花船、东街高跷竹马,村里上至80岁老人,下至3岁小孩,都积极参与民俗文化表演中。村里的舞龙队起源于康熙年间,4条龙共有300余名村民参与演出,演出场面非常壮观。除了传统民俗,村里还有表演现代节目的艺术团。今年,该村的闹元宵社火活动于农历正月十四、正月十五连办两天,依托传统民俗文化,打造了一场集非遗展演、民俗体验、美食品鉴于一体的新春盛会。同时,结合社火表演,该村还串联村落游览、农事体验等活动项目,带动了周边自制腊肠、土蜂蜜等农产品的销售。仅正月十四当天,就吸引周边乡镇居民约7000人参加,村内商户收入同比增长40%。
“通过举办社火表演和民俗体验活动,不仅传承了地方文化,还促进了村民凝聚力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县域内春节民俗活动的标杆。”海通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社火表演成功激活了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接下来将进一步整合非遗资源,打造四季民俗活动体系,推动传统节庆从“年味IP”升级为“常年IP”,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社火表演无论是表演项目,还是展演项目,都充分彰显了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魅力。以踩高跷为例,市文广体旅局非遗科科长牛慧茹介绍,高跷表演队伍中加入了青少年学员,由老艺人“传帮带”,展现了民俗文化的代际延续。“非遗为元宵节增添了别样氛围,闹元宵传统又为非遗文化带来了满满的活力。”牛慧茹说。⑩
本报记者 袁冰洁 张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