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一把铁剪刀 惠民三十年

3月1日清晨,中原铁军生活服务馆的理发室内,推剪声与谈笑声交织成温馨的乐曲。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员工胡振学熟门熟路地坐在转椅上:“戚姐,老规矩,短平头!”在他面前的是手握铁剪刀的“油嫂”理发师戚玉莲。这把承载着30年光阴的剪刀,见证着油田工人与“油嫂”间的深情厚谊。

时针回拨至1994年,濮阳街头的“玉莲理发店”成为石油工人的温馨驿站。彼时刚成为“油嫂”的戚玉莲,发现野外作业的钻井工人常为理发犯愁。在钻井二公司工会协调下,她带着工具箱开始为井队义剪。“第一次去井场,小伙子们腼腆得直挠头。”戚玉莲回忆道,“我就边包饺子边唠家常,用社区生活的趣闻敲开他们的心门。”

这把铁剪刀在时光淬炼中愈发精准。“拿我爱人练手,现在10分钟就能理个精神头。”戚玉莲展示着30年磨砺的技艺。跟随石油工人转战各地,她的服务半径也从最初的钻井二公司井队扩展到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和中原油田,工具箱里的推子换了又换,唯一不变的是那把见证岁月的铁剪刀。

2024年,入驻中原铁军生活服务馆后,戚玉莲将30载积累的“理发经”系统化:短平头最受欢迎、发茬要顺安全帽弧度修剪……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理发室,窗明几净,常常被前来理发的人挤得满满当当。虽设施升级,戚玉莲却坚守初心——仍提供免费服务,仅计划后期按远低于市价的公益标准收费。

“理个精神头,干起活来更有劲!”胡振学摸着新发型说。这把铁剪刀剪去的不仅是烦恼丝,更剪出了石油人的精气神。戚玉莲这把传承温情的老剪刀,仍在书写着石油人的温情篇章。⑩

本报记者 史式灿 通讯员 魏园军 杨丽

2025-03-05 1 1 濮阳日报 c155467.html 1 一把铁剪刀 惠民三十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