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报言
早晨6点在濮阳起床,坐上7点29分的高铁,不耽误到聊城吃早餐。2023年济郑高铁的全线贯通,让“山河”两省在濮阳成功握手,也为河南“米”字形高铁划上最后一笔。
在濮做生意的菏泽、聊城人,不用回老家即可办理不动产交易事项,“跨省通办”让毗邻城市真正和濮阳“亲如一家”。
山东阳谷和河南台前,渔政部门联合打击非法捕捞,黄河生物得以休养生息。两地战略合作协议,让母亲河生态得到高质量发展和保护。
一个个交通“肠梗阻”的打破,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出台,一条条合作协议的签订,无论是时空还是内心,濮阳和“邻居”们从没感觉距离像现在这样近。
跨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地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地处豫鲁冀三省交会处的濮阳,以豫鲁毗邻地区合作发展为契机,担当作为,奋勇争先,和聊城、菏泽一起互惠合作、大道同行,打造了豫鲁毗邻地区合作新样板,共创了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时间来到2025年。2月18日,省委书记刘宁莅濮调研时强调,要紧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机遇,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打造豫鲁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的桥头堡。今年河南省和濮阳市两会,打造豫鲁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的桥头堡,分别被写入省、市政府工作报告。
目标已明,时不我待。如何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在深化豫鲁毗邻地区合作发展中打造新样板、争当桥头堡?一直在书写优秀答卷的濮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夯实基础:健全现代交通体系,打通循环堵点
经济要发展,交通是基础。
打开中国地图,如果以濮阳为圆心,以省会城市为半径,濮阳正处于豫鲁冀三个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打开河南省地图,濮阳的形状酷似一个正在练功的武士,向山东伸出一条“金刚腿”。正因为有这样的地缘关系,濮阳自然而然成为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及京津冀经济圈的前沿。
但长期以来,濮阳的区位优势和前沿作用,因受制于交通瓶颈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尤其是没有高铁,更严重制约着濮阳与毗邻城市的协同发展。2023年12月8日,随着济郑高铁的全线通车运营,交通壁垒彻底被打破,濮阳很好地融入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
2024年,我市夯基垒台优功能,交通设施进一步连通。京雄商高铁台前段进展顺利,黄河特大桥实现合龙;安濮菏徐铁路纳入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S304濮阳黄河大桥建成通车,G240范县黄河公路大桥即将竣工;G342台前黄河大桥、台前至阳谷高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外联内通的“大交通”格局逐步形成。交通的互联互通极大方便了濮阳和毗邻地区的合作。2024年,我市先后与聊城、菏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濮阳县与东明县、范县与莘县、台前县与阳谷县、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与聊城市高新区,携手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5年,我市将继续推进与菏泽、聊城合作事项落实落地,鼓励豫鲁毗邻地区在合作中先行先试。继续健全交通体系,打通循环堵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打造区域综合交通网,加快推进京雄商高铁聊城经濮阳至菏泽段建设,力争早日建成;联合菏泽共同推进安濮菏高速铁路前期工作,力争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早日启动建设;加快建设辉县至鄄城高速,协同推进台前至高唐、濮阳至临清高速前期工作;实施台前县北环路、台前S501至阳谷东外环公路等干线公路项目,完善省级跨区域干线公路网。提升跨河通道能力,建成G240范县黄河大桥,协调推动G240、S304黄河大桥山东侧连接线同标准建设。探索建设航运工程,推动相关航运工程纳入两省“十五五”规划,力争2030年前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公铁航水”多式联运新格局。完善现代物流体系,依托瓦日铁路、大广高速、济郑高铁通道,建设台前国际陆港、濮阳化工物流港、工业园区集装箱铁路物流园等项目,打造都市发展物流核心区、台前特色物流发展极。
澎湃动能: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强化科技赋能
创新,是合作发展的动能。
近年来,我市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成为驱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但打造豫鲁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的桥头堡,除了构建辖区的创新体系外,还需要和毗邻城市携手,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澎湃发展动能。
2024年10月,濮阳市科技局与聊城市科技局签署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携手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双方将围绕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人才培养与交流、创新载体共建、科研项目合作5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以“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扩大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推动豫鲁毗邻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两市科技部门的合作协议,拉开了豫鲁毗邻地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序幕。哪些方面可以合作?哪些方面需要联动?我们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重点围绕生物基材料、聚碳新材料、高端聚烯烃、高端精细化工等关键产业链条,推动跨区域大型科学仪器、科学数据等资源共享,创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平台。持续深化与菏泽、聊城等地市科研机构合作,围绕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氢能、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共同开展课题研发,帮助企业在产品升级换代方面取得新突破。
深化科技协同交流。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深化合作交流,搭建科技成果应用场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濮阳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濮阳市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与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鲁西化工研发中心的合作交流,探索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濮阳工学院与聊城大学、菏泽学院等高校加强学术交流,支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濮阳科技职业学院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菏泽职业学院深化职业教育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协同推进科技人才培育。探索建立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搭建跨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库和交流平台,开展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培育及吸引两省优秀科技人才;选派濮阳市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骨干企业高层次人才到聊城、菏泽挂职、任职;选派濮阳市优秀企业家到聊城、菏泽大型企业参加交流培训,提升战略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稳定支撑:精准对接联动,推动产业协同
产业,是合作发展的支撑。
《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要求,要鼓励菏泽、聊城、濮阳等市化工、新材料等产业联动发展,打造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推动菏泽、聊城与商丘、濮阳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支持东明县、濮阳县探索开展“双向飞地”“共管园区”建设模式;推进区域协同育人,支持濮阳工学院与菏泽学院深化职业教育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合作关系更紧密,合作领域更宽广,合作机制更完善。
事实上,作为“友好邻居”,长期以来,濮阳市、菏泽市和聊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形成了赶超发展的良好竞争态势。在合作和竞争中,双方在各自的赛道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