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3月8日上午,濮阳县渠村乡王窑村村民王守军家的院子内,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王守军和老伴、孙子、孙女,注视着五星红旗在蔚蓝的天空迎风飘扬,眼神中充满着崇敬。
“这是俺家用过的第10面国旗了。”今年78岁的王守军说,从2018年第一次在院子里升国旗到现在,高扬的国旗已成为全家人努力生活的动力。
为什么要在院子里升国旗?王守军说:“主要是感谢众多好心人对俺家的帮助。”
故事要从2017年讲起。
这一年,王守军在外打工的儿子不幸遇难,家里的“天”一下子塌了。自己和老伴白发人送黑发人不说,孙子、孙女的抚养更成问题,为此他一度陷入绝望中。
这样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在2018年发生了改变。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志愿者到王守军家中走访后,将其孙子小波、孙女纳入团队救助体系。在志愿者们无微不至的帮助下,小波和妹妹逐渐走出心理阴影。
看到孙子、孙女一天天变好,王守军和老伴打心眼里高兴。他们把志愿者当成自己的恩人,拿着土特产赶到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向中心负责人韦怀银表示感谢。韦怀银不仅没要,还出钱送他们回家。自感无以为报的王守军,于2018年国庆节在自家院子里升起国旗。他说:“党领导得好,国家政策好,才会有这么多人帮我们。”
国旗一升就是8年。王守军特别爱惜国旗,一旦有恶劣天气,他都要提前把国旗降下来收好;一旦国旗因风吹日晒显得陈旧,他就会换一面新的。8年来,无论再忙再累,每月的第一天,他都会坚持举行升国旗仪式。遇到春节等特殊节点及喜庆时刻,他也会举行升国旗仪式。“每次升国旗,我都会想到帮我的人,在心里感谢他们,感恩党和国家。”王守军说。
而今,王守军院子里的国旗已成为王窑村一道亮丽的风景。村民王万成告诉记者,每次升国旗时,不少村民还会自发前来参加升国旗仪式。
国旗持续在农家院升起,爱心故事也依然在延续。2019年,小波高中毕业时,因身体残疾达不到大学录取条件。韦怀银和志愿者赶到学校,向学校负责人说明小波家的特殊情况。学校不仅破例录取了小波,还专门为他提供了一间宿舍。小波大学毕业后,志愿者又帮他找了一份待在家中即可完成的工作。目前,小波的两个妹妹都在高中就读。小波还主动加入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参加团队组织的“云陪伴”等志愿项目。“现在在家工作,我会悉心照顾爷爷奶奶,每月陪他们升国旗。”面对前来看望自己的志愿者,小波自信地说。
小波兄妹只是近年来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资助的众多孩子中的代表。自2015年成立以来,该中心扎实开展普法宣传、贫困助学、结对帮扶、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共资助学生206人,53名受助孩子考入心仪大学,28名孩子考入重点院校。该中心先后被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指定为关爱青少年志愿队伍,被中国残联确定为阳光助残基地中心,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也在此设立了援助项目。
临别时,王守军一家和志愿者围在一起,在小院内擎着一面党旗深情合影。天空蔚蓝,阳光普照,党旗和国旗相互映衬,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本报记者 袁冰洁 宋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