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十年的坚守

“孙经理,劳您大驾再给剪个发,给整精神一点!”3月7日正午,中原油田地面工程抢维修中心文留服务工区第一采油服务项目部的走廊里,回荡着周末值班安全员王成军洪亮的嗓音。推开副经理孙宝印办公室的门,却瞧见折叠椅上早已坐着眯眼享受服务的注采一班副班长王俊伟,几缕黑发正顺着银亮剪刀簌簌飘落。孙宝印手腕轻转,剪齿开合间带起细碎流光,恍若在弹奏一支无声的春之曲。

窗边褪色的军绿色工具包静静见证着时光流转:从简易推子到德国进口剪刀,从塑料梳到温润的景德镇陶瓷梳,三度更新的装备里始终盛满同事们沉甸甸的信任。这个“移动理发室”时而化身单井点旁的露天沙龙,折叠椅支在黄土堆上就是营业招牌;时而变作办公室里的临时服务站,理发布在成堆的资料里铺展成温情的岛屿。

“老孙这手艺,得用游标卡尺量才公平!”经管员刘美玲对着镜子端详自己新剪的波波头,发尾弧度精确得像是用圆规描画的。翻开孙宝印的服务笔记,安全工程师的3毫米板寸标准与资料员37度斜切刘海的要求旁,还标注着不同季节发蜡的选用建议。去年新春喜乐会前夕,当青工演员比画着说不清“微分碎盖”发型时,他掏出手机,打开相册里保存的20余种渐变层次图:“咱们慢慢对,总有一款合心意。”

这把在发间游走10余年的剪刀,剪开过工人阴雨天抢修管线时的潮湿焦虑,修齐过工人大型压裂施工前的凌乱心绪;腊月里为值班工人修剪过平头,初秋时给新分配的大学生设计过碎发发型。最难忘疫情防控期间,他挎着工具包辗转在每一个无法离开前线的员工宿舍,出发时晨曦微露、归途上星光满肩……

“雷锋精神不是惊天动地,是把暖意织进日常针脚——温情皆在毫厘间。”孙宝印摩挲着那把跟随他6年的陶瓷梳,梳齿间缠绕的银丝里,有安全帽压塌的倔强发型,有图纸堆里揉乱的工程师卷发,如今又添了几缕“00后”新分配大学生的挑染黄发。当春风再度掠过中原油田建设者的安全帽檐,那些在发梢漾开的会心笑意,恰似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谱写着新时代的奉献乐章。

本报记者 贺德敬

通讯员 段振勇

2025-03-11 1 1 濮阳日报 c155720.html 1 十年的坚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