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龄大了,没法出去打工,在这一天工资有100块,还不耽误接送孙子上下学。”3月11日,范县高码头镇牛楼村村民范秀冬一边分拣双孢菇,一边开心地和记者聊起收入。“就是,离家近,不用出去打工了。”旁边正在忙碌的张庄村村民孙月明随声附和着。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记者走进牛楼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范秀冬和工友们正忙着采收、分拣、装篮成熟的菌菇,不一会儿的工夫,一辆三轮车已装满,运到了不远处的冷库旁。冷库门口,工人们正在有序进行二次分拣、过秤、包装,来自浙江、福建的收购商将一筐筐包装好的食用菌搬到车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目前牛楼村有食用菌大棚50座,每年能收两茬,每茬收益周期维持在2到3个月,今年双孢菇市场价4至5元每斤,一个大棚年收益5万元左右,光村里食用菌基地就可带动100余名群众就业。”牛楼村党支部书记牛茂福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不光这,每座食用菌大棚年租金6000元,全归村集体所有,同时我们村还有33个蔬菜大棚,运营也挺好,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有68.5万元,群众能就近挣钱,村里也有收入。”牛茂福的话里难掩自豪。
近年来,范县高码头镇牢牢把握“农业做优”要求,坚持“绿色、有机、特色”发展方向,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了牛楼村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发展双孢菇、西瓜、哈密瓜、圣女果等多种果蔬、食用菌种植,并进行冷藏、烘干等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这是范县让“土特产”成就“大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范县龙王庄镇张楼村河南富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棚内,一排排金黄的银耳甚是喜人。“老板对俺很好,夏忙秋收还给放假,不耽误照顾家里老人孩子,一年能挣个两万元左右。”来自附近龙王庄村的王爱云说,“咱得把活干好,你看我们采摘时得挑大小品相差不多的。”王爱云边说边展示采摘的银耳。
“根据客户需求,我们有鲜品银耳和烘干银耳,每年能种植五六茬,每茬周期45至50天,产品发往北京、郑州、济南等地,整个厂子年产值1200万元,可带动周边50名群众就业,工人工资每人每天不低于80元。”富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张瑞彪说。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道军表示:“近年来,范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培育稻米产业集群、畜牧养殖产业集群、食用菌产业集群、瓜菜产业集群、花卉产业集群、食品加工集群。下一步,范县将持续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做强做优农业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农业强县建设。”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