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濮阳市实验小学,每天清晨8点,校园操场就成了一片活力海洋。六年级学生王梓涵身姿挺拔,正认真带领班级同学做跑前拉伸。不一会儿,红色跑道上,一个个整齐方阵迅速集结。“现在每天都能在晨光里奔跑,感觉整个身体都被唤醒了!”她额角沁出的汗珠在阳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泽。新学期的朝阳下,这所全国文明校园借巡察东风,以夯实体育运动、强化体质管理为切入点,严格落实“五育并举”和“五项管理”要求,努力破译“2小时体育育人”密码,校园焕发出健身健心的蓬勃生机。
破局 当课表遇上体育革命
“新学期第一周,全校都更换了新课表,落实每班每天1节体育课。”学校党委书记耿吉才谈到。作为首批全国文明校园,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落实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和每天1节体育课,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命题。在师资短缺和场地受限的前提下,学校先后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充分调研,多方论证,确定了“重构校园时空,破解师生体育困局”的实施思路。学校利用教学楼墙面、校园道路、楼梯拐角等处设置色彩明艳的运动标志和游戏图案,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标准化的运动设施建设满足了学校运动技能培养和体育教学开展的需要,校园处处充盈着运动的氛围和元素。
翻开五年级(3)班的课表,原本每周3节的体育课,如今已增至每日1节。校长窦明奇强调:“这可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我们要借体育课的量变,实现体育赋能的质变。”学校精心协调班级与学科课程,全力做到两个保障:一是保证每班每天1节体育课,二是保证每节体育课都由专业体育教师规范授课。现在的体育课,做到了“四有”——有体能强化训练、有专业技能教学、有竞赛活动锻炼、有浓厚运动兴趣培养,全方位助力学生体育素养提升;同时,也实现了学校体育独有的“四让”——让每个孩子都能尽情动起来,让每项技能都能灵活运用起来,让每次锻炼都伴随着欢声笑语,让每一滴挥洒的汗水都闪耀光芒。
为破解师资和场地难题,学校创新性推出“梯度教学法”:单班教学时,着重夯实学生基础;合班教学,强化专项技能训练;年级大课,则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当两个班级在操场展开体育竞技时,班主任便化身贴心的后勤保障员与细致的数据管理员,精准记录下每个孩子的运动数据。
律动 60分钟大课间的魔法时刻
上午9点50分,激昂的《阳光少年》旋律准时奏响。刹那间,整个校园仿若被施了魔法,瞬间切换至律动模式。5000名学生整齐有序地开启“六操联奏”:从活力满满的热身操,到独具创意的创编操,再到融合多元素的融合操、锻炼体能的素质操、特色鲜明的特色操,最后以舒缓的放松操结束。整套操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构建起极具特色的大课间活动模式,从保护视力、增强体质、舒缓身心等多个维度,引领学生科学锻炼、健康成长。
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运动理念,学校每天早晚分年级组织室外集体跑步。考虑到场地有限,学校灵活安排,将室外集体跑操与室内徒手做操交替进行,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运动,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节奏。瞧,四年级学生在环形跑道上踏出铿锵有力的步伐。与此同时,二年级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桌椅间的芭蕾”正在上演。体育组与音乐老师携手创编的室内体能操,巧妙把桌子变成平衡木、椅子化作梅花桩,在有限空间里,开拓出无限运动可能。
微光 课间30分钟的活力绽放
“赵老师,快来看,我能连续跳过十个格子啦!”课间铃声刚落,三年级学生张子梁就兴奋地拉着体育教师赵增光,直奔通道。通道地面上,方格体育标识清晰醒目,张子梁迫不及待地展示起自己的“跳跃绝技”,周围观看的同学发出阵阵赞叹。在重新规划的课间时空里,“跳房子”取代了以往的追逐打闹,“沙包投掷”让不文明游戏没了踪影,“数字连线跳”“字母找一找”更是巧妙将体育与学科知识融合。学校精心设计的“课间运动盲盒”,每天都会更新挑战任务,让孩子们在碎片时间里,不断收获惊喜。
在四年级教师办公室,年级主任赵瑞红正专注地在班优系统上查看班级学生活动数据与体质监测数据。看着各项数据,她感慨道:“以前那些体质弱、不爱运动的小女生,现在都达标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太让人欣慰。实施课间运动管理后,学生课堂上的专注度明显提高了。”
绽放 63个社团的成长万花筒
下午4点,社团活动时间一到,校园秒变欢乐的运动嘉年华。轮滑社的孩子们脚踩轮滑鞋,如疾风般穿梭在彩虹桩间;武术队的少年们挥舞红缨枪,虎虎生风;攀岩墙上,五年级学生李明哲正挑战自我,向着顶端奋勇攀爬。他笑着说:“上学期我还是个胖墩,现在轻轻松松就能爬到顶啦!”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他幸福成长的点滴。
“我们打破学科壁垒,让体育成为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纽带。”校长窦明奇指着正在训练的“篮球+AI”特色社团说。在这个社团里,孩子们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分析篮球动作,老师通过手机软件精准监测运动负荷,科技与体育激烈碰撞,激发出全新育人活力。全校63个社团共同构建起“体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耀舞台。
展望 打造体育改革的新品牌
“这不是单纯的体育增量,而是育人方式的质变。”耿吉才说,通过构建“必修+选修”“课内+课外”“个体+群体”的三维体系,学校实现了体育育人的跨越式转变。
学校教师团队的变化更具说服力,曾经担心课时增加的体育教研组组长冯泽宽,现在带着体育团队研发校本课程,将人体小推车、袋鼠运粮、花样沙包、过河搭桥、跳跳球接力等趣味运动融进课堂;音乐老师主动将身体律动融入课间活动设计;数学老师开发的“运动中的概率统计”、语文老师创设的“和国学一起动起来”等特色班本课程,营造了全员参与的体育育人氛围。
夕阳西下,余晖给操场披上一层金色外衣。五年级学生张浩哲在作文中写道:“以前觉得文明校园是安静的,现在明白真正的文明应该充满生命的律动。”在这所充满活力、奔跑向前的校园里,每天2小时的体育时光,早已不是简单落实政策的数字,而是撬动五育融合的有力支点。正如六年级翟泽熙的家长所言:“这里的孩子在运动中获得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面对人生的昂扬姿态。”
据悉,该校智慧操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不久后,师生和家长将切身感受到体育变革带来的新质教育力量。在濮阳市实验小学,运动正让教育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通讯员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