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创新——我的责任”

——从盛源实践看企业的时代担当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民营经济发展标杆,弘扬企业家精神,本报即日起开设《民营经济观察》专栏,深入挖掘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典型事迹,展现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成效和企业家精神风貌,进一步讲好民企故事、传播民企声音,激励更多人投身到创业创新创造浪潮中,共同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月18日,范水河畔迎来春潮涌动的发展强音。省委书记刘宁深入濮阳市调研时专程走进盛源集团,详细了解产品应用场景、市场销售等情况,对企业创新发展成效表示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调研现场,省委书记刘宁指出化工新材料产业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勉励企业持续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

殷切的话语,与董事长王息辰工装上绣着的“创新”袖章相映生辉。这既是对“中国制造攀登之路”的时代解答,也清晰地勾勒出盛源人19年来从绝境突围到引领超越的发展轨迹。在这条轨迹的点滴演进中,每一刻都清晰地标注着盛源人的座右铭:创新——我的责任!

将目光回溯到2009年初冬,范县昌源石化在春寒料峭中弥漫着浓浓的焦灼气息。生产车间里,董事长王息辰凝视着财务报表上持续收窄的利润曲线,耳边是设备轰鸣中夹杂的行业警钟——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石化产业,正经历着产能过剩与环保压力的双重煎熬。

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守旧”与“创新”的战略博弈,最终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艰难抉择中尘埃落定。

2010年,王息辰作出惊险一跃——淘汰落后产能,成立盛源集团,全力攻坚正丁烷氧化法顺酐生产新工艺。然而,这个选择并不被看好。彼时,国内顺酐生产仍以苯氧化法为主,虽然污染严重,但技术成熟、成本低廉。而正丁烷氧化法工艺对设备精度、催化剂性能要求极高,国内鲜有企业涉足。

研发团队在质疑声中淬火成钢。他们重新设计反应器结构,优化原料配比,在数千次实验中摸索工艺参数,硬是在技术封锁墙上凿出缺口。2014年,顺酐项目建成投产,盛源集团一跃成为国内第三大正丁烷氧化法顺酐生产民营企业。两年后,绿色溢价与技术附加值开始在财务报表上交相辉映:年营收同比增长28.41%,净利润同比增长589.97%。盛源集团不仅完成了从传统化学品向精细化学品的转型,更在绿色新材料领域树立了高附加值的行业标杆。

然而,创新从来不是浪漫主义的诗篇,而是浸透血汗的攻坚。当聚碳酸酯材料国产化率不足10%的冰冷现实横亘眼前,当国际化工企业用“肯定不跟你谈”的傲慢关上技术合作的大门,盛源人再次读懂了产业变革的必然逻辑——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

2017年,盛源集团斥资19.5亿元彰显破局决心。正是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催生了全体盛源人“破局而立,向‘新’而生”的战略共识。900多个昼夜的攻坚,研发团队在实验室与生产线间往复奔突,硬是用非光气法工艺改写了中国化工新材料的版图。

2019年底,当13万吨级生物基PC生产线轰鸣启动,欢腾跃动的白色透明颗粒既凝结着创新者穿越封锁线的勇气,又流淌着大国制造的底气。在这条创新之路的里程碑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洞察:“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此刻回望来时路,“争一口气”的朴素初衷,已升华为“为国家抢滩新材料战略高地”的产业抱负。(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余登来 李振涛 杜鹏

2025-03-21 ——从盛源实践看企业的时代担当 1 1 濮阳日报 c156396.html 1 “创新——我的责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