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创新生态的构筑远非朝夕之功。当领军者黄森彪博士告别一线城市实验室扎根豫北县城时,盛源集团正以海纳百川的气魄重构人才生态体系及创新引力场。在北京濮源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中高级技术人员占比超30%的研发团队,正对着分子模型进行推演迭代;独创的“333渐进激励法”——新产品前三年的净利润按30%、20%、10%重奖团队,将创新成果与市场回报直接挂钩,创造出“科学家变股东”的价值共创生态,激发出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车间”的空前热情;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学者工作站,同中石油联袂打造的航空级复合材料实验室,聚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锁定一部分净利润奖励研发人员,激发小试项目、技改等“小试快跑”的创新激情……这些看似离散的举措,实则是围绕“科技研发—工程放大—下游应用开发”创新生态链的系统布局。
更令人动容的是创新上的文化浸润。当流水线工人袖章上的“创新——我的责任”与董事长工装上的“创新”标识遥相呼应,当车间主管与专家院士在创新提案会上平等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企业对创新生态自上而下的价值共鸣。
这种创新的自觉意识催生出惊人的创新密度。每年面谈20余位新材料博士的底气、全国首个生物基PC生产线诞生的锐气、PPS薄膜工艺突破的骨气、140余项授权专利的志气,以及一个个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共同构建起立体的创新价值体系,铸就了企业在特种工程塑料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正如人力资源总监赵旭所言:“创新是集团发展的战略核心,所有资源配置都为此服务。”
创新不止于实验室的突破,更显现在产业演进的宏大叙事中。漫步盛源集团厂区,20万吨顺酐装置的余热通过拓扑优化网络,流淌成聚碳酸酯生产线的动力源;四氢苯酐副产物经分子筛精制,蝶变为锂电池添加剂原料;新建成的PBS生产线,不仅让白色污染找到绿色出口,还催生了酒石酸和色味添加剂等8个专项研发。这种“滴水不漏”的产业耦合,不仅构建起年产值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技术护城河的生态优势也展露无遗。
当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盛源集团的创新使命展现出更深远的维度。2023年“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桂冠,见证着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实践。其13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创造的蒸汽梯度利用技术,不仅每年可转化4万吨二氧化碳,节约8000万度电,还实现全流程“三废”零排放。这种将环保压力转化为技术优势的智慧,在20万吨顺酐装置余热回收装置上得到延伸——通过梯度回收系统为聚碳酸酯生产线供暖,全年可替代天然气5000万立方米。当行业还在纠结环保成本时,盛源已通过工艺创新将绿色门槛转化为竞争优势。这种超前布局的环保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与生态责任的双重兑现。
从2006年范县昌源石化的初创,到2010年盛源集团的破茧重生,到今日的化蛹成蝶,19年创新发展路,丈量出一个中国企业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进化轨迹。当国际同行惊诧于“盛源速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13万吨生产线的规模奇迹,更是“板凳宁坐十年冷”的战略定力;当市场赞叹100亿元产业集群的效益,我们铭记的是900多个昼夜攻关时实验室不灭的灯火;当行业聚焦“333渐进激励法”的制度创新,我们感动的是车间工人袖章上“创新——我的责任”的价值认同。
站在双百亿目标的历史关口,盛源人眺望的视线已越过顺酐及聚碳酸酯产业链的峰峦。北京研究院里,“人形机器人触觉界面”的实验设备闪烁着未来之光;科研团队抚摸着新型PPS薄膜的样品,透过纳米级晶体结构看到的不仅是耐300℃高温的物理极限突破,更是中国特种工程塑料突破“卡脖子”围堵的战略要冲;在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透光率突破97%的生物基PC正重塑人工关节的技术边界……在“卡脖子”处亮剑,于“无人区”播种,盛源人正在孕育着下一场颠覆,向着产业创新的星群深处挺进。
这种将创新融入血脉、化为使命的实践,深刻揭示并印证着一条永恒的真理:真正的创新不是追赶潮流的快闪,而是深入骨髓的价值信仰;不是孤注一掷的豪赌,而是系统集成的生态再造;不是功利主义的短期博弈,而是将企业命运融入国家战略的责任坚守。
当创新之火在中原大地燎原,当使命之光在黄河之畔闪耀,我们更能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在这条永无止境的长征路上,盛源人的脚步永远向前,立志“做新材料细分领域的引航者”,因为创新者的征途始终是通向地平线外的星辰大海。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