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市司法局紧紧围绕全省司法行政“发力提升年”工作要求,瞄准社区矫正对象“管得住、矫正好、不出事”的工作目标,不断探索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对象的有效路径,积极打造具有濮阳特色的社区矫正“濮阳模式”,切实维护全市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发力创模式:探索“队建制” 实现“实战型”执法模式全覆盖
送一个微笑、带一份真诚、办一件实事……在我市乡镇司法所工作岗位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社区矫正对象传递光和热,他们就是“社区矫正官”。
去年以来,市司法局在清丰县、台前县率先启动“社区矫正官”试点,实行矫务长负责制,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目前,全市2个试点单位共50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被任命为“社区矫正官”,承担着对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的工作任务。
为打造“实战型”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持续推进“队建制”工作模式,市司法局指导清丰县于2020年12月30日挂牌成立社区矫正局和事业单位性质的社区矫正执行中心,成为全省第一个探索“一局一中心”模式的县;实行乡镇层面分片区管理、专人负责,将社区矫正工作职责与司法所适度分离,成立社区矫正片区化管理执法中队,着力打造专职专责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在前期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4个县完成“队建制”基础上,2024年7月,濮阳县启动创新实施“大队+区域中队+直属中队”工作新模式,设立4个区域中队和1个直属中队,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全市实现各县社区矫正“队建制”全覆盖。
发力抓创新:算好“成本账” 激发悔过自新内生动力
去年以来,市司法局积极推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展“账本+清单式”教育活动,采取“账本式”“清单式”“案例式”“提醒式”“承诺式”“引导式”全流程矫治教育形式。建立案例通报、守法承诺、风险提醒、红黑榜四项工作机制,围绕父母亲情、子女心愿等核心要素列明违法后果,公示打架、酒驾、赌博、累犯、不服从社区矫正管理及社区矫正对象法律义务清单、违规处罚清单等成本清单。统一拟定《社区矫正对象违法风险提醒告知书》及遵纪守法承诺书,统一制作“守法激励示范红榜”“违法处理警示黑榜”,有效激发社区矫正对象悔过自新的内生动力。
目前,社区矫正“账本式”教育帮扶项目成功入选全省社区矫正教育帮扶示范点项目。
发力防风险:筑好“防护墙” 建立“三色”风险防控机制
我市研究出台了《关于建立濮阳市社区矫正对象“红黄蓝”三级再犯罪风险预警及处置工作机制的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工作指引》根据在矫社区矫正对象个人、家庭情况、罪名及所处环境等实际状况,确定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风险预警5大类13种具体情形,明确适用范围、“红黄蓝”三色再犯罪风险预警等级筛查及建立月度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风险预警处置台账的具体程序,详细规定5个方面15种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具体措施,对再犯罪风险预警社区矫正对象出现极端情形明确了具体应急处置要求,为实现全市社区矫正对象管得住、不出事、矫正好的工作目标夯实了制度基础。
发力树品牌:念好“三字经” 打造特色教育矫正项目
针对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痛点、堵点问题,积极实施“文治、德治、法治”融合矫治教育,探索独具特色且成效明显的“文化牵引、德法融合、基地支撑”社区矫正新模式。扎实推进“一县一品牌”特色教育品牌建设,实现了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一县一品牌”特色矫正项目全覆盖。
目前,清丰县挖掘“孝道之乡”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实施“孝道正心”教育矫正项目;台前县挖掘“百忍文化”起源地传统文化资源,传唱“百忍歌”,依托“百忍堂”,开展“齐家正心”教育矫正项目;南乐县挖掘“造字圣人”仓颉文明之源的优势,以及“文庙”传统教化功能,开展“文明正心”教育矫正项目。
发力强赋能:加速“智能化” 助力监管和教育帮扶高质量发展
认真落实“智慧矫正中心建设三年行动”工作部署,牵头统建覆盖全市各县(区)的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察系统。加快推进“智慧矫正”信息化体系建设,合理设置三区(综合管理区、监督管理区、教育帮扶区)十八室,配齐配全自助矫正终端、移动执法终端等装备设施,推进智慧矫正指挥中心与“雪亮工程”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赋能作用,实现从人工管理到智能管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的飞跃。
目前,南乐县正在积极推进智慧矫正中心规范化建设,其他建制县(区)已全部被省司法厅命名为“河南省智慧矫正中心”,全市提前两年实现智慧矫正中心规范化建设率达80%的工作目标。
本报记者 赵春晖 通讯员 李贵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