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教育局要求,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日开设一节体育课并纳入正式课表,同时高质量开展每天两个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市子路小学校长武继敏指出,学校要迅速行动,多措并举,通过优化课间、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安排,合理调整课程与师资,完善场地设施,全面推进体育活动达标工作,致力于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化“小”为特色
体育课创新进行时
聚焦体育课创新正当时。学校每节体育课都有12个班级同时上课,场地相对紧张。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校积极进行体育课改革创新,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挖掘纵向空间潜力,精心设计了系列体育运动项目。其中,低年级学生开展“蹦跳摸高”“跳皮筋”等趣味游戏,高年级学生安排“篮球投篮”“足球垫球”等更具挑战的项目。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绽放笑容,不仅有效锻炼了运动技巧,还提升了反应能力与身体协调性,进一步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整个操场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欢乐的氛围。
解锁体育融合课的新活力。“妈妈,我今天在体育课上学会了一道数学题!”一(3)班学生杨奕恒放学后兴奋地分享。在教育革新的背景下,体育融合课已成为学校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这种创新模式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学校副校长焦丽娟带领下,学校深入调研学生兴趣与需求,将数学、语文、英语、音乐等内容融入体育游戏。这种互动形式让学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激发思维能力,使体育课堂更有趣,运动效果也显著提升。
“小”绳子,“大”智慧,跳绳专项训练课的巧思妙想。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中,跳绳专项训练课是一颗闪耀的明珠。每周每班都安排了一节跳绳专项课,这根“小”绳子为学生打开无限可能的大门,它宛如灵动的精灵,在学生手中舞动精彩。课堂上,教师将体能训练、节奏感知、协调能力培养和趣味体育游戏结合。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耐力、爆发力和心肺功能,还培养了他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过单人跳、双人跳、集体跳等多样形式的跳绳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全面提升。
化“时”为特色
60分钟体育大课间别样风采
每天上午9时50分至10时30分和下午4时至4时30分,是学校大课间活动时段。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专项工作团队,精心设计与科学规划活动的各个环节,制订了详细的大课间活动方案,明确各班级的活动区域、内容和时间,同时安排充足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安全监督,对活动场地和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及时排除隐患。大课间活动被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眼保健操预防近视,二是特色准备操“子路谣”,三是“tabata”健身操强化体能,四是“幸福拍手歌”放松身心。每个阶段都设定清晰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活力四射,有效预防“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等问题,全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体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和助推器。市子路小学每天安排两小时体育综合活动,为学生提供强健体魄的锻炼机会,并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运动、追求健康的种子。在活动中,学生们尽情欢笑、挥洒汗水、磨砺意志、收获成长。未来,市子路小学将继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根基,助力他们在成长跑道上追逐梦想、绽放光彩。
通讯员 闫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