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危害国家资源的违法行为,他不畏强暴,用法律“利剑”维护国家利益和法律权威;面对弱势群体,他又灵活变通,既纠正违法行为又尽力保障群众财产少受损失,体现出一名党员干部的“钢铁柔情”。他就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执法监督科科长张清涛,在工作中敢于担当、善做善成,先后获评“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个人”“新时代担当作为好干部”等。
钢铁柔情 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执法者,张清涛始终把耕地保护责任扛在肩上,积极参与一场又一场耕地保护阻击战,近年来共组织纠正问题近2000个、恢复耕地3800余亩,有效遏制了乱占耕地的势头,让濮阳市耕地保护执法工作连续多年走在全省前列。
工作中,张清涛坚持“黑脸”执法,对经手的违法占地案件做到现场核查、实地验收“两到位”,把好拆除整改监督检验关口,拆除不彻底不放过,复耕不到位不放过,不留任何后遗症,让耕地保护红线变成“高压线”。
同时,张清涛在执法中敢负责、有担当、善作为,让当事人“服法”又“服气”。在处理一起贫困户擅自在耕地上建养猪场问题时,他坚持换位思考,依法采取有温度的处置措施,责令当事人王某在存栏仔猪养成出售后1个月内拆迁至新址,最大限度降低群众损失。王某逢人就讲:“俺拆除养猪棚,不光没有赔钱,还赚十几万元,多亏了市自然资源局,是人家救了俺,帮了俺。”
敢于“亮剑” 不畏强势查处要案
张清涛执法办案时,勇于向威胁恫吓的违法当事人“亮剑”,坚决对形形色色的讲情者说“不”。
在查处一起擅自占用耕地挖沙取土案件时,张清涛主动寻求纪委监委支持开展调查,迅速查明违法当事人及违法事实,依法将3起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办案件期间,一些人设法找到张清涛说情,甚至有违法当事人把电话打到他办公室恫吓威胁。张清涛不为所动,连续查处11起非法挖沙取土案件,其中14名违法当事人受到刑事追究,并会同检察机关对2起破坏耕地案件提起生态修复公益诉讼,追偿耕地修复赔偿费493.5万元,复垦耕地260余亩。
善做善成 坚持部门联动护良田
很多案件单靠自然资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在此情况下,张清涛积极探索多部门联动的耕地保护执法监管工作机制,共同扛牢耕地保护重任。
2020年夏季执法巡查时,张清涛发现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沉沙池每次清淤泥沙量接近200万立方米,如果就近临时用地堆放淤土,将占用良田上千亩,而全市境内同期在建两条高速公路用土量极大,却因划定取土区等障碍,项目建设停滞不前。张清涛主动与水利部门协商并合理划分相关执法边界,共同引导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使用沉沙池淤土作为工程土源。此后,张清涛又积极会同市水利部门讨论优化完善沉沙池清淤弃土处置区方案,达到了变弃土为资源的多方共赢效果。此外,在张清涛的推动下,我市在耕地保护执法监管领域建立起检察院、法院、公安、纪检监委等多部门参与的共同责任工作机制,形成了守护好良田沃土的强大工作合力。
知行合一 总结经验贡献良策
张清涛是实践中的执行者,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为濮阳耕地保护贡献良策。
他结合工作实践,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参与起草了《濮阳市城乡规划实施规定》《濮阳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有力提升了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他撰写了《濮阳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若干问题探讨》《正确把握五种关系引领城镇品质发展》《卫都路及马颊河路北段区域的特色塑造》等文章,在多个方面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有些调研成果还获得上级表彰。由于理论和实践功底深厚,张清涛受省自然资源厅委派,在自然资源部全国自然资源执法业务培训班上讲授《自然资源执法的法律边界问题》,连续2年在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发出“濮阳好声音”。本报记者 袁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