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全省耕地保护现场会在濮阳县鲁河镇召开。
鲁河镇是平原农业大镇,辖47个行政村,总人口6.46万人,耕地面积7.02万亩,人均耕地仅1.08亩。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积极探索创新“联合社+合作社+土地驿站”模式,带领村集体和农户实施土地整治和宜机化改造,通过破解土地碎片化问题,打造“田成方、渠成网、旱涝保收”高产田,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强化源头管控,严查“非农化”“非粮化”,走出了一条“政府统筹、部门支持、农民拥护”的耕地保护新路子,实现了“稳面积、提单产、促增收”的治理效果。
2021年以来,全镇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4.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连续4年实现净增长;全镇47个村均有集体收入,其中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2个、超过10万元的10个、超过5万元的14个。
其中,“土地驿站”充分发挥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积极作用,在维护二者权益前提下,激活了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密码,其经验先后被省《农业农村情况通报》《乡村振兴动态》《改革简报》《农村要情》以专题刊发,2023年获河南省上半年改革典型案例红榜通报表扬,入选2024年《中国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一书。
聚散为整,“小田”并“大田”
“土地驿站”模式下,镇政府、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和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根据地理位置、土地肥沃程度、升值潜力等因素,确定流转价格。农户通过自愿协商流转、股份合作、自主经营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由“土地驿站”进行储备。土地储备达到一定规模后,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方划片开展规模经营。“小田”并“大田”优化整合后的土地结构,有效解决了承包地细碎化问题。与此同时,鲁河镇充分调动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拓展耕地来源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整治复垦废旧砖瓦窑场、油田污染地、村边闲散地、边角地及原撂荒地,全面平整坡地、沟渠、田埂、垄边、生产路,对相邻地块实施合并提质改造,有效增加粮食种植面积2500余亩。
提质增效,“农田”升“良田”
“土地驿站”模式通过“硬设施+软技术+新机制”三维发力,将“农田”提升为“良田”,实现了规模经营的效益最大化。
以高标准农田“硬设施”提单产。集中连片整合300亩以上标准田块,增加有效种植面积5%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3.9万亩,亩均小麦产量600公斤、玉米产量650公斤,粮食单产显著提升。统防统治降低农药使用量20%,测土配方智能配肥每亩节肥10%~15%,“水肥一体化”节水30%~40%,农机作业效率提升2倍,粮食作物每亩增产10%~20%。
以多方协同“软技术”提单产。实施规模种植玉米单产提升行动,铺设滴灌带0.5万亩,推广密度种植5.5万亩、玉米“三新”模式0.9万亩;通过耕地地力整治,实施土地深松项目2.5万亩,进一步增强土壤保墒抗旱和防涝能力,粮食产量提高10%。
以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提单产。开展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订单种植、统一农机服务等“五统一”社会化服务,减少农民支出334.6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52.4万元;累计种植优质小麦3.4万亩,减少生产支出238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8万元,形成了耕地保护与产能提升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土地驿站”持续发挥高标准农田“田成方、路成网、渠成行、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优势,优化耕地保障防风险能力,为全镇粮食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积极推动银企入站,注入资金、服务、科技和保险要素,筑牢防风险屏障。2024年,通过统保和大户直接投保,购买完全成本险6.4万亩、履约保险3.5万亩,形成风险闭环管理,全面巩固粮食安全。
协同共进,“单兵”变“兵团”
推动“土地驿站”与“一网两长”深度结合,打造“田长+经营主体+网格员”架构体系。全镇24名镇级田长、网格员,284名村级田长、网格员,与“土地驿站”经营主体三方协调联动,常态化开展巡查,借助蓝天卫士、天眼系统等预警手段,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式管护体系。
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由“单打独斗”变为“组合作战”后,乡镇主体责任被进一步压实,村级能动效能得到充分释放,最大化发挥了一线“桥头堡”作用,确保出现问题能够立即发现、迅速反应、及时解决,杜绝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发生。
2021年以来,通过开展各类整改专项行动,全镇“非粮化”“非农化”耕地减少3000亩。
拓展延伸,“长护”管“长效”
在总结经验、创新实践的基础上,鲁河镇积极探索拓展“土地驿站”的实施领域。聚焦违规耕地整改、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改,恢复耕地、临时用地、复垦后耕地、盐碱地等“薄地”,分类稳妥开展“种植兜底+地力提升”整治行动。发挥“土地驿站”耕地保护优势,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构建长效管护机制,以“长护”管“长效”。
加强部门联动,问题整改和复垦管护并重。与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联动,认真研判各类“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利用冬春季节苗木移植的有利时机,一案一策制订整改方案,稳妥推进问题整改;整改复耕到位的土地,交由“土地驿站”开展经营管理、后期管护。据统计,“土地驿站”目前经营各类托管土地4.5万亩,“非粮化”问题零复发。
管好临时用地,过程监督和服务保障兼顾。对辖区范围内临时用地建设、使用、复垦、管护实行全范围监督,配合自然资源部门科学选址、高效审批,尽量避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科学制订复垦方案,确保不超范围、不超期限、复垦到位。复耕到位的临时用地,交由“土地驿站”开展经营管理、后期管护,避免因“无人管、无人种”,出现耕地抛荒、撂荒情况。同时,加强管理服务,立足实际做好油田井场临时用地绿色通道服务工作,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尽力提升服务质量。
张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