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白国华) 3月25日,我市首次以“模块化暗标评审+全省远程异地随机调度”模式,顺利完成了市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和清丰县侯窑村棚户区改造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项目的评审工作。这一突破性举措,不仅标志着我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模块化暗标评审+全省远程异地随机调度”模式的开启,而且意味着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迎来重要里程碑。
长期以来,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饱受“熟面孔”“圈子化”“人情分”等问题困扰,极易出现破坏市场公平、滋生腐败等现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直面顽瘴痼疾,在全省率先推出“模块化暗标评审+全省远程异地随机调度”双轨机制,并与全市严厉打击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腐败和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紧密结合,全力打造“全流程隔离、全链条透明、全方位反腐”的阳光交易生态。
在技术赋能方面,我市创新实施“模块化暗标评审”机制,对评审流程进行系统性重塑。在评审过程中,评标系统按照随机原则,对投标文件的技术标部分隐去投标人的单位标识及个人信息等,并将技术方案(施工组织、造价预算、安全管理等)拆分为多个独立模块进行随机编码;将技术标的每个评分模块内容随机分配给评标专家评审,确保专家无法知晓对应的投标人。专家“只认方案不认人”,杜绝“人情分”“关系标”,真正实现了评标专家的“盲评”打分。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评审环节的人为主观影响,解决了“暗箱操作”“围标串标”“围猎专家”“甘被围猎”“倾向性打分”等潜在问题,保障了评审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空间隔离,打破区域壁垒。“全省远程异地随机调度评标”机制实现了“评标场所全省随机分配、评标专家全省随机抽取、评标机位全省随机确定”的全链条随机化操作,将“公平、透明、高效”的数字化理念贯穿评标全程。此举有力遏制了“熟人效应”“人情评标”“专家勾连”等人为因素对评标活动的干扰,增强了评标的透明度和专业性,为营造更加公平阳光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模块化暗标评审+全省远程异地随机调度”双擎驱动模式协同发力、成效显著,筑牢了反腐治违立体防线。一方面,通过“全省远程异地随机调度”物理隔离招标人、代理机构、评标专家、投标企业,有效阻断利益输送渠道;另一方面,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为所有投标企业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无论规模大小或知名度高低,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促使整个行业更加注重技术实力的提升。同时,双擎驱动剑指招投标领域沉疴旧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交易在规范中成交,着力筑牢公平竞争防线,为招标投标领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清廉动能。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