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刘新霞) 又是一年春草绿,风淡雨轻思故人。临近清明,“AI复活亲人”“云祭扫”等多元化的祭扫方式,成了年轻人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风尚,但一些人却打着在线祭祀的名义,实施套路敛财和欺诈等行为。3月31日,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清明节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莫把祭扫当攀比,回归绿色文明祭扫。
警惕“高科技祭祀”情感陷阱。“AI复活亲人”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项网上祭扫服务,部分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通过低价引流,以“数字永生”“电影级特效”“通灵AI”等为噱头“收割”消费者,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个别平台甚至推出数万元的“高奢版”服务套餐,搭售各种虚拟物品。也有一些平台以低价为诱饵,不断要求消费者升级套餐或购买虚拟物品,更有甚者通过倒卖盗版AI模型植入木马窃取家庭隐私,或通过内地平台引流到域外平台进行“收割”。对此类祭扫服务,消费者应理性选择,不要被其夸张的宣传和话术引诱,拒绝情感绑架,警惕“分阶段收费”“长期订阅”等消费陷阱。“直播代扫”是指通过直播平台有偿“代客扫墓和祭奠”,价格在200至1000元之间,消费者购买此类服务要仔细甄别对方资质和身份,做好个人信息保护,谨防诈骗和代扫服务“镜头摆拍”“张冠李戴”等虚假“流量表演”。
警惕孝心遇上“刺客”。一些商家标榜“无添加”的清明粿价格翻倍,实际与普通产品无差异;也有一些商家推出所谓的“开光祭器”,实则是批发的贴标小商品。捆绑消费,部分陵园强制购买“鲜花套餐”才提供清洁服务,鲜花租赁服务标价50元,实际按小时计费。建议消费者提前确认服务条款,如遇强制消费可拨打12315进行举报。
警惕环保祭扫“新坑”。部分产品降解率不足30%,却以环保名义溢价200%。电子蜡烛,劣质产品存在电池爆炸风险,选购需认准3C认证。
市消协提醒消费者,清明节不是“购物节”,是传统节日。一束鲜花、一曲哀乐或一段默哀都能传达追思之意,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过于物化的“云祭扫”“攀比式祭扫”“花式祭扫”可能引发攀比浪费,并带来安全隐患,建议消费者警惕清明消费陷阱,倡树时代新风,回归文明祭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