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白国华 通讯员 韩群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决策部署,近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濮阳市农村转移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方案》规划,到2025年底,我市将建成5个返乡创业园区、2处乡村新型就业创业载体、3个“家门口”就业示范点、9个乡镇零工市场,打造2个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示范项目。届时,预计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家门口”就业2万人,培育创业主体5000家,带动就业1.5万人。到2026年,9个县(区)将实现就业创业载体全域全覆盖,累计带动就业5万人,培育创业主体1.2万家,构建起“外出就业+本地吸纳+返乡创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载体筑巢”行动,打造家门口就业平台。依托县域资源优势,整合农业科技园、扶贫车间等存量资源,搭建智能化返乡创业平台。借助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推广“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园区+农户”的创业带动模式,打造乡村创业小镇、充分就业创业村庄等新型就业创业载体。盘活乡村闲置用房,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非遗工坊等,设立乡村“家门口”就业示范点,优先安置大龄劳动力、脱贫人口等困难群体。在农村转移劳动力较多的乡镇或村庄,设立乡镇零工市场,满足灵活就业需求。
“技能提升”行动,以订单式培训促精准就业。针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短板,开展“四清”(清基本情况、技能水平、培训意愿、就业方向)摸底工作,建立动态数据库,并定制电商运营、民宿管理、非遗手工艺等特色培训课程。同步实施“马兰花计划”创业培训,覆盖所有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组织农村创业带头人交流合作,打造创业社群。
“项目培育”行动,激活乡村多元业态活力。积极拓展养老服务、乡村旅游、非遗传承等就业新业态。盘活乡村闲置校舍、民房,设立日间照料中心,吸纳农村劳动力。深度挖掘乡村自然景观、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农业等特色资源,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民宿、餐饮、手工艺品制作等岗位。推动非遗工坊与电商融合,构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此外,完善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引导物流企业在乡村设立村级快递收发站点、仓储中心、分拨中心,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创业护航”行动,资金服务双保障。全面落实创业贷款、孵化补贴等扶持政策,对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奖励。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扩容农民工专家库,为创业者提供全链条创业指导。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