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如隔山。
3月26日,记者在采访市安阳地区医院(以下简称“地医”)血液一科主任医师兼医务科副科长唐广时,又消除了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原以为血液科是抽血验血的窗口,无关痛痒,了解方知:这里不是化验室,而是性命攸关的战场;这里接诊的病人,多半罹患危急重症;这里的医生,几乎每天都在与死神短兵相接。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看到记者有些紧张,唐广笑着缓解气氛说:“其实也没那么可怕,现在医学发达了,即便白血病,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唐广,西华县人,80后,广西医科大学硕士,中国肿瘤防治联盟血液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慢粒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研究型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当选十佳青年医师、十佳病历书写医生、十佳带教老师、医德医风标兵、先进共产党员……
一
果然不可怕。血液一科病房楼在地医东院区,采光通风好,窗明几净,医患之间在亲切地交流。空气中除了熟悉的消毒水味儿,还弥漫着花草的芬芳,一片温馨祥和。
“这简直是个奇迹。今年春节放假期间,我带着母亲来做骨髓穿刺手术。从初一到初五,小唐医生一天也没休息。检查结果出来的时候,得知母亲各项指标正常,我激动地跳了起来,忍不住跑上去拥抱了他。对于小唐医生,说感谢已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情,就是感恩。”在地医东院区血液一科病区,来自附近一所高中的和老师动情地说。
和老师是给血液科送感谢信来的,还抱来一大束鲜花。在信和花上,她都用心良苦,充满仪式感:感谢信是专门请人印制的,抻开来铺满整个桌面,大红纸,黄金字,一行行读来,赞叹和感激之情呼之欲出;鲜花姹紫嫣红,香气四溢,令人看着赏心悦目、闻着神清气爽。和老师说,送花时她也专门向人请教了,每一枝都是精心选择搭配的。以紫色花朵为例,它们花语丰富,具有温暖陪伴、真诚守护、紫气东来、一切顺遂的寓意。
和老师告诉记者,她母亲姓刘,81岁,家住许昌。2023年11月,她母亲患上一种来历不明的疾病,类似感冒,但又比感冒严重,高烧不退,四肢乏力,手心、手背等处生满红色斑点。老人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有点这痛那痒的也正常,没当个事儿,也没给女儿说。结果病情快速发作,消化道出血伴血压骤降,出门倒垃圾时晕倒在楼梯口,当场就休克了。紧急送往附近医院后,老人家虽被抢救了过来,但也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白血病,中后期,严重贫血,多处感染,已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性。
老人家本就态度消极,苏醒后得知自己得了这种又烧钱又不容易医治的病,每个月都需要一次化疗,立即表示不治了。从安阳到许昌,相距五六百里,和老师知道自己不盯着,母亲真敢放弃治疗。但她的家和单位都在安阳,长期在许昌盯守母亲也不现实。尽管在当地看病比在异地医保报销比例高,但打听到地医血液科的唐广医生看好过多个相关的病例,和老师就果断地把母亲接到身边来了。
陪着母亲来看病的时候,和老师才看到唐广是个年轻的医生,觉得多少有点靠不住。但来都来了,也只好先试试看了。疑虑是在接触中消除的,她发现唐广心细如发,一点也没有年轻人的毛躁。他轻声告诉她:“姐,你不用担心,只要配合治疗,大娘这病就能有好的效果。”
每次化疗前,他都做好周密的准备工作,化疗后又详细检查老人家的眼皮、舌苔、体温,询问点滴变化和反应,依据病情精准用药。开始那几个月,每次化疗结束,需要连续服药14天。在开好处方药的同时,唐广会再写一个纸条:第一天什么时候吃药、吃几粒;第二天什么时候吃药、吃几粒;第三天……那份细心和贴心,尽在字里行间。
母亲一天天见好,和老师却在连日操劳中病倒了。一个深夜,她突发急性肠胃炎,大汗淋漓,疼痛不止,完全是凭着求生的本能给唐广打电话。唐广的电话永远在线,职业敏感和敬业精神永远在线,一天24小时里,无论哪个时刻联系他,通常不会振铃到第三声,他就会快速地接起。他一边了解情况,一边问她家里有什么备用药,先缓解症状,再做进一步处理。“说来也怪,一听到他的声音,病痛就减轻了大半,人也不六神无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唐医生就是俺母女俩的救命恩人!”和老师说。
二
“给患者看好了病,患者或家属送来锦旗、鲜花、感谢信什么的表达感激之情,我们当医生的,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但患者最终没抢救过来,不幸病故,患者家属非但不抱怨,仍然坚持送来锦旗,恐怕就只有唐广医生能做到这一点了。”提起唐广,地医血液一科主任孟君霞赞赏有加。
孟君霞告诉记者,2022年冬天,安阳县的熟人给她送来一位淋巴瘤患者,姓王,60多岁,淋巴上、骨髓里都有肿瘤细胞,病情危急。当时她正在忙着其他操作,唐广替她接诊了这位患者。两个人同事多年,孟君霞看着唐广逐渐成熟,完全信得过唐广的人品和医术。果不其然,等她忙完,发现患者已用上药,唐广与患者家属正在轻声地交流,明显已很熟络了,不由笑了说:“好,就把王哥交给我们的小唐医生吧。放心,唐医生是我看着成长的,我相信他。”
于是,唐广成了王哥的主治医生。
来地医前,王哥已去过多家医院,唯有地医,最让他觉得来对了。化疗是一桩痛苦的事,化疗后排便不畅尤为让他痛不欲生。那天,护士多次灌肠无果,王哥身体虚弱,排便无力,憋胀得满脸通红,喘不过来气。当时陪护王哥的亲属是他的女儿,眼看着父亲疼痛难忍,她急得团团转,手足无措,却也无计可施。在场的人正面面相觑的当口儿,唐广戴上手套,蹲下身子,一点一点地掏挖起王哥干结的粪便。20分钟后,唐广汗流浃背,王哥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接着老泪纵横,唏嘘出声:“谢谢小唐兄弟,这个事,连我亲生儿女都做不到啊!”
王哥女儿又感激又羞愧,差点就给唐广跪下了。唐广慌忙拦住她,一边给父女俩说:“这真没啥,就是我们医生的日常工作。”
说话间就到了深冬,兔年春节近在眼前。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王哥病情见轻,精气神见好,不耽搁吃不耽搁喝的,就想回家和孙子、外甥过个团圆年,让儿女给他办了出院手续。他临走时跟唐广说,过年呢,不宜再让一大家子人来来回回地跑了;等过了年孙辈们上学走了,再回来住院。过年回家,人之常情,唐广也能理解,给他开了些居家必备的药品,叮嘱他保重,有啥情况随时联系。
事情就发生在春节与元宵节之间。那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虽已放开,但接踵而至的“一阳”“二阳”“三阳”开始轮番侵袭人们的健康。王哥一家也没能幸免,这个感冒发烧,那个腰酸背痛,咳嗽声、擤鼻涕声四起,个个自顾不暇。尽管大家都阳了,但症状不同、程度不同,担心再互相传染,加重彼此的感染,本能地隔着门窗交流,少说话少接触。正常人尚且有今儿没明儿的,何况王哥一身病!他不止一次后悔,说早知如此,还不如在医院里过年。一个大雪封门的清晨,家人给他送早饭,喊他不应,仔细一看,人已经凉了。
王哥一去,家人也顾不上管自己阳不阳了,在惊吓和悲痛中料理起后事。他们深深记得,王哥常常念叨唐广医生的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手里都还攥着唐广开的一个医嘱单,上面写了一句歪歪扭扭的话:“唐医生是个好医生,替我谢谢他。”等安葬了王哥,儿女大老远赶来,特地给唐广医生送上一面锦旗,也算替父亲完成了一份遗愿。
三
“说出来您可能不信,别说看见唐医生的人,就是听到他说话,或在走廊看到他的名字,我就觉得有依靠,特踏实。”一位叫姓候的姑娘说。
这位姑娘,当初填报户口的时候出现笔误,侯就成了候。她今年36岁,来自林州山区,少女时期诊断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至今已有20年时间。她没钱送花送锦旗,却别出心裁地用牛奶棉线编织了一个袖珍版的“小唐广”,针脚细密,质地瓷实,富有生气和质感。“小唐广”像唐广本人一样,戴一副黑框眼镜、一只白口罩,着白大褂,目光亲切温和,眼角漾着笑意,胸前还挂着个听诊器,惟妙惟肖。
收到这不寻常的礼物,唐广大为感动,又觉得受之有愧,不晓得她花了多少心思。唐广有些腼腆地说,“作为一个医生,真不知道自己在患者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只有不断精进医术,时刻注意形象,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医患关系。”
唐广告诉记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一种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突出表现。目前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再障发病可能与化学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根据疾病变化速度和病情轻重,结合血象和骨髓象,分急性型再障和慢性型再障。这位候姑娘的症状表现属慢性型再障,有望治愈。
候姑娘是2013年来地医血液科看病的,此前去过山西、河北等地的医院。自从接触到唐广,她再没换过医生。别人都说她这病难除根,可能要如影随形地跟随她一辈子,只有唐广告诉她,只要积极治疗,病情就会好。她从被动接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终于在数月后出现反转,血象上升,病情见轻,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再不用动不动就得靠输血维持生命了。候姑娘家境本就不好,加上常年求医问药,更显捉襟见肘,就在觉得好转时办理了出院。唐广当时曾跟她说,出院也不要紧,只要注意休养、按时用药、定期复查,仍然有望治愈。
候姑娘一天天好起来,可没承想命运再次作弄了她。2018年3月的一个中午,她去给在山坡上劳碌的父母送饭时,脚下一滑,不慎摔倒,跌进山沟里。她惨叫一声,感到粉身碎骨了似的,在剧痛中昏厥过去。
“后来我才知道,”候姑娘心有余悸地说,“那是肝破裂了,因出血过多而当场休克。这一次,仍然多亏了唐医生。没有他出手相救,我可能就活不到今天了。”
“这个事我记得很清楚,”地医血液一科青年医生谭静静接过话茬说,“救护车把候姐拉来的时候,她家人来得急,没钱缴费,是唐老师说救人要紧,自掏腰包垫付的。做肝脏血管介入手术时,唐老师又全程陪同。尽管候姐那时已没有知觉,但他一直在旁边守护着她,安慰她别怕,大家正在营救她。从治病先治心这个意义上说,唐老师比我们女医生做得都好。”
候姑娘从鬼门关又活了过来,开始新一轮的再障干预治疗。这轮治疗比起先前难度大多了,因其身体原本就免疫力低下,又经此创伤,血象上升缓慢。但是,唐广仍然在不断地优化改进治疗方案,鼓励她申请造血干细胞移植。唐广曾向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捐献血样,他的义举让她确信,她没准能配型成功。一个月前,北京传来消息,她可以去做移植手术了。
移植手术前要做全面检查,要求各项指标达标才能进行。移植团队的医生在审阅评估候姑娘的身体条件和病历报告时吃惊地问她:“你不是从安阳来的吗,怎么跟协和医院的治疗方案是一样的?”她一头雾水,摇头说不清楚,后才得知地医血液一科紧盯医学前沿,紧盯国内乃至世界最先进的医术,惠及每一个疑难重症病人。“不幸患病,但能在地方医院享受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又是不幸中的万幸啊!”候姑娘说。
但是,好事多磨,移植手术前夜,想到一个陌生人的骨髓要植入自己体内,候姑娘又期盼又惶恐,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抗拒,结果在紧张不安中感染病毒,她感冒了,咳嗽不止。等感冒过去,还要做肺部灌洗检查,在北京等不上床位,她给唐广打电话,唐广让她赶快回来,他给她联系好呼吸科,来了就能做检查。
就在这当口儿,记者采访唐广,见到了从北京赶来的候姑娘。她的肺部检查结果已出来,各项指标正常,下周就要赶回北京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祝她一切顺利。
四
“一个人有多好,”地医血液一科护士长梁梅菊说,“不是说他会在危急关头下河救人、上山救火,而是他把每一件小事都能做好。所以我们当护士的,都喜欢跟唐医生一起值班。跟他值班省心不说,还能学到很多新知识。”
“谁说不是,”地医血液一科主管护师张兰兰说,“我们科这些年轻护士,也都喜欢跟唐医生一起值班。跟他值班除了省心,还能学到待人处事的道理。”
梁梅菊出示了她抓拍的一张照片,唐广在给一个6岁的小姑娘问诊。他屈膝蹲着,一手拉着小姑娘的手,一手抚上小姑娘的额头,目光与她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他蹲下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医者的姿态。” 梁梅菊指着照片说,“那天小姑娘发烧哭闹,家长急得直打转。唐医生像哄自家闺女似的,用儿童贴纸奖励她完成检查。所有这类细节,他都做得滴水不漏,又恰到好处。”
张兰兰则讲了一个来自山西长治的老年患者的案例。
初步检查过后,张兰兰告诉老人需要做骨髓穿刺手术。老人弄不懂骨髓穿刺手术是怎么回事,加上有点耳背,张兰兰急得连说带比画的,老人仍然一脸懵懂。这时,唐广走过来,竟然可以用方言与患者沟通,清晰地表达什么是骨髓穿刺。老人明白了,张兰兰佩服得不行,用方言与边远地区的患者交流,也是一门大学问啊!“唐医生常给我们说,”张兰兰说,“医生要有‘三颗心’——爱心,耐心,责任心。他真的做到了。”
唐广还有一层身份,地医“青年医师之家”的组织者。他说:“医院领导高度重视青年医师的成长,青年医师是医院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在院党委和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于2024年3月6日成立了这个组织,目的是让青年医师在快乐充实工作时感受到家的温暖。”
青年医师之家每月组织举办一次活动,丰富多彩。比如请专家讲课,又比如研讨代表性病例,再比如举行“青医杯”运动会等。年轻医生走到一起,青春飞扬,活力四射,带动得整个医院都充满了生机。
采访告一段落,记者要来唐广的一大摞荣誉证书,准备拍几张照片,不经意间,看见他办公桌靠里的地方,有一行手写的字:“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唐广的座右铭,压在玻璃板下面,更镌刻在他的心上。
本报记者 刘文华 王同录 通讯员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