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以文化为笔 绘暮年新篇

在中原油田油区服务中心河东社区的柳花烟雨公园,每日清晨,悠扬的歌声、激昂的锣鼓声交织,一群银发老人在此各展才艺,有人手持花棍轻盈起舞,有人挥动绸带欢快扭秧歌,还有人围坐河边放声高歌,吸引晨练居民纷纷驻足喝彩。带领这支队伍的,是中原油田退休职工、精神矍铄的八旬老人路跃友。30余年来,他从退休后一度迷茫,成长为引领社区百人艺术团的“文化领头雁”,以自身之乐带动众人,在河东社区奏响了温暖的“夕阳红”乐章。

从退休失落到文化自救

1990年,54岁的路跃友从油田退休。和许多刚离岗的人一样,他瞬间陷入身份迷失。“每天生物钟到点就醒,却不用上班,心里空落落的。”这种“退休综合征”在老石油人中很普遍。路跃友回忆:“那时小区里常见老同事蹲墙角晒太阳,一坐就是半天。”

1992年的战友聚会成为转折点。看到昔日战友因锣鼓表演重新焕发活力,路跃友深受触动。此后,他开始接触传统文艺,清晨跟着收音机学豫剧唱腔,午后在阳台练锣鼓节奏,晚上对着录像带模仿舞蹈动作。塑料水管改制的花棍、废旧横幅裁剪的绸带、工会借来的二手锣鼓,见证了他的文化觉醒。路跃友重拾精气神,也催生了分享欲望。担任红四栋小区离退休职工党支部书记后,他逐户走访发现:要想实现老年群体“老有所乐”,需搭建集体参与的文化平台。

从草根团队到百人剧团

1993年春,濮阳首个老年花棍队在红四栋小区的梧桐树下诞生。路跃友自费买了30根塑料水管,缠上红黄绸带,在居委会门前示范“二十四式花棍操”。起初围观者多、参与者少,他便抓住晨练时机动员:“张师傅,您当年可是文艺兵,这花棍比枪杆轻巧!”“李大姐,这动作能活动腰椎,治您腰疼。”3个月后,这支最初仅8人的队伍已能完整表演《南泥湾》花棍舞,在油田离退休职工庆“七一” 会演中大放异彩。

随着参与人数增多,路跃友的文化实践特色鲜明:秉持“变废为宝”,用工地废弃钢管做锣鼓架,收集婚庆剩余绸布缝秧歌服;采用“以老带新”模式,自己先自学,再分解动作口传身授;构建阶梯式参与体系,让零基础老人也能参与。到2000年,团队已发展至80余人,能完成《百鸟朝凤》唢呐联奏、《朝阳沟》豫剧选段等节目。

2005年,河东夕阳红艺术团的成立迎来了真正质变。这一文艺团体建立了规范化管理制度:每周3次固定排练,设舞蹈队、歌曲队、豫剧队,实行“老带新”结对帮扶。更可贵的是,他们探索出了“文化反哺”路径:重阳节为孤寡老人表演《常回家看看》情景剧,安全生产月编排《油田安全三句半》,将政策宣传融入文艺创作。近年来,艺术团年均演出20余场,累计服务超5万人次。

从自娱自乐到精神共富

在马颊河畔露天舞台,路跃友团队创造的不仅是文艺节目,更是新型养老文化。78岁的王桂兰加入艺术团前,因丧偶独居患抑郁症,如今已是豫剧队台柱子:“唱《花木兰》时,我觉得自己还是穆桂英挂帅的年纪!”65岁的退休工程师赵建国学敲堂鼓,治好了手部震颤症。艺术团对老年人改善身体状况效果显著。

这种文化实践也重塑了社区治理生态。柳花烟雨公园文艺角成了社区矛盾调解站:曾因广场舞音响起冲突的居民,在路跃友协调下组成联合表演队;沉迷麻将的老人被豫剧吸引,自发组建伴奏乐队……社区书记罗杰峰感叹:“这些银发志愿者用文艺活动串起邻里关系,演出队到哪,哪就是和谐社区样板。”

路跃友的文化实践还促进了代际融合。艺术团开设“祖孙同乐”专场,邀请青少年学传统秧歌;大学生志愿者帮建抖音账号“濮阳夕阳红”,《石油工人秧歌》视频收获百万点击量。跨年龄文化对话,让年轻人感受传统艺术魅力,也让老年人获得被需要的价值感。

如今,81岁的路跃友仍在思索艺术团未来发展。他计划培养年轻骨干当指挥,在养老中心建“文艺养老”培训基地,力争让自创节目登上电视舞台。在柳花烟雨公园的晨光中,他坚定地说:“只要能动,我就要让更多老年朋友知道,我们的晚年不是落山太阳,而是照亮别人的晚霞!”⑩

本报记者 史式灿 通讯员 韩学忠

2025-04-10 1 1 濮阳日报 c157685.html 1 以文化为笔 绘暮年新篇 /enpproperty-->